至少与尹文念等人,乃至李沐白等有不小差异。
「呼风唤雨、飞天遁地……神通苛求不得,此刻穴窍厘定、气息流转,或可称这股力量为内气,与天地之气区分。」
至于境界,他想到古时五时七候这一说法,又念及修道五境。
初光、大定、坐忘、惊蝉、龟息。
见闻广博的于启猛清楚这一套说法其实与北齐的释教还有些关系,两家虽关系抵触,但有时还是会相互汲取。
不过这些境界更多是安在了悟道修心之上,与他这等境界又有不同。
说到境界,他回忆起众人在元阳峰上时探讨过关于新法的名称与释义。
最终,尹文念拍板,定下来「明气」这一词,作为新法的第一境。
设想中,一气生五脏、御六气而凭虚渡空,是为凭虚境。
之上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境界,譬如有人说道人修道,合该悟法自然,那便是合道境,或者归一境。
也有人觉得太拗口,不如直接叫作第一第二境界,顺口易懂。
总之除了明气境外莫衷一是。
于启猛对比,尹文念的明气境界似乎与自己如今的状态相似,但相近之中亦有差异,两者修法不同,他体内并非对方所吐纳的天地之气,而是体魄之气。
「天地之气需吐纳,内气需养练。」
「此境便唤作定窍,契合五时七候中第一候之道,宿疾并销,身轻心畅。停心入内,神静气安……」
之后则以内壮内养为主,或可为内壮境界。
定下境界,于启猛开始梳理自己这一套修法的差漏,新法便是如此,脱胎于道门经义,许多地方不过是先辈臆想,实际修行起来存在缺失与偏差。
于启猛这十来日便全身心投入,却苦于无有灵药在手,无法感悟深层,故而进度并不多。
若按照他自己的理论来,大概还只是个刚刚定窍的小门徒,才堪堪起步罢了。
放下杂念,于启猛闭目凝神,口中呼吸,气息悠长。
胸腹起伏,暗合律数,呼呼然清风袅绕鼻翼,发丝飞扬,道袍轻飘飘,衬托得越加仙风道骨。
眼目紧闭,神思空灵。
手臂内,皮肉之下的某一处穴位中悠然旋动着无形无质气息,那是生发自肉身与灵性结合,一种不同凡俗的力量。
依着刚钻研出不久的行功法诀磕磕绊绊搬运,每一次旋动都好似涌上冥冥清明灵感,自穴窍跃入灵台。
却是无比孱弱稀薄,甚至行功的本人都未有发觉。
……
无边无际的漆黑天外,陈屿目光时而闪动,打量这一道从虚无中颤抖着钻出来的意识体。
很小,脆弱。
但有着无惧风雨的韧性,不似之前所见那三团意识一样,纵然已经快要凝聚意识星辰也比不得眼前这一道,看似羸弱,实则有着令人侧目的强韧。
他未去打扰,对方四周浮现出一股股熟悉又陌生的气息,法力浮动周围,轻易分辨出那是内炁的味道。
或者说一种类似于内炁的力量。
比不得法力,更别谈如今三法合一后的他,可这是新芽,陈屿心中油然生出一丝欣然。
看着这小小的意识体不断挣扎着抵抗四周涌来的黑雾,屡屡被压倒,又在汹涌澎湃中艰难挺拔而起。
涨大了少许。
「成长速度倒是挺快。」
如果能维持这速度,可能再过不久就能凝聚星辰,觉醒自我。
不过陈屿清楚这中拔升很快就要结束了,等到意识体稳定后就会慢下来。
而对方意念中的气息也很熟悉,他已经认了出来。
于启猛,那位曾在自己构筑的真武山梦境中促膝长谈的老道士。
他不意外,或者说早就在期待这一位的蜕变,如今看来似乎已经找到路了。
陈屿有些好奇,以后回返时倒是可以顺道去看看。
为您提供大神万物皆可种的《山上种田那些年》最快更新,为了您下次还能查看到本书的最快更新,请务必保存好书签!
第一百零八章 境界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