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媒体上吹的那种,是有了实物,而且在他可以理解的领域发挥了作用的那种。
在大领导的指示下,历年保存的气象数据被带了过来。
公开渠道,可以找得到的全球气象数据也被尽可能地搜集了起来。
然后,在气象部门现在用的天气预报预测算法,被编译成量子计算机的运算程序的同时,还有一组人运用人工智能不断迭代,在张庆平的帮助下准备优化算法。
第一波冲击到寇勋的,其实最直观,那就是运算速度。
天气预报这个活,在计算这个层面,是数值天气预报。
简单来说,在多年的研究过后,科学家们总结出了六个大气运动方程组。大气中的风场、气压场、密度场和温度场的时空变化都可以用这组方程加以描述。
而实际上,这些方程组,又都是理想化条件下的情况。
就像真空和非真空、光滑和有摩擦一样,要真去计算解析这些方程组,又需要参数化。
除了作为解析初始条件的气象观测数据,还要有解析尺度。
这个尺度,跟分辨率有那么一点像。
大气环境是想通的,所有变化都是有关联的。要去计算,那就先画格子吧。
首先,把从地表到大气顶层,分割成n层。
然后,在地表,也进行划分,一个格子长宽x公里。
这样子,就得到了,嗯,地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除以x的平方,大概数百万个格子吧。数百万再乘以n,ok,这就是数千万上亿需要计算的格点吧。
然后,就看你是按10分钟,还是30分钟,还是更长的时间来算每一个格子里的数值变化。
如果是10分钟一算,要做10天的预报。嗯,那每个格子就要算144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