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那么一些人,仿佛是生而知之。比如有九境修为之地仙,因其在生死轮回境中的经历,更因仙家之推演神通,很多今生没有见过的事物,仿佛见到了就能认识、就能理解。再有一种人,就像伯禹这般,有其天生的福缘。
伯禹从没有见过仓颉,可是见到了他便知道此人是谁,这来源于崇伯鲧的一世见知。虎娃与禄终都没有指点过伯禹修行,而伯禹这种人仿佛天生就在修行。这并不意味着他会凭空拥有修为,而是随着心境的明澈,每求证一步修为,便会拥有相应的见知。
所谓生而知之,大抵如此,并不是一生下来便什么都知道。伯禹还是需要有人来点化与指引,而瑶姬已点化了伯禹一番。若不谈神通法力和天生的福缘,伯禹走下神民丘时其实已堪破了大成心境,若他愿意修行,从初境至大成则无关障。
虎娃本以为伯禹的机缘在神民丘上,不料真正的机缘却在神民丘下,仓颉突然来了。虎娃转念一想,仓颉确实是伯禹最佳的指引者,因为伯禹要做的事是为中华治水,若论精通山川形势、地理堪舆之道,谁又能比得过仓颉呢?
仓颉笑呵呵地扶起伯禹道:“禹儿不必多礼,你今日已得炎帝令与少昊令,若为师未至,你下一步打算去何处啊?”不论师徒身份,帝尧、崇伯鲧、仓颉其实都是宗族平辈,仓颉执掌人皇印犹在帝尧之前,而且他和伯禹同为颛顼后人,称呼伯禹一声“禹儿”倒也恰如其分。
伯禹:“禀师尊,我打算前往蒲阪,将欲行之事禀明天子,并向皋陶大人请教。”
伯禹在神民丘上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治水”,深知以一人之力根本完不成这件事,就连招抚各部民众真心配合都难以做到。大江流域的治理计划可不仅是劈开巫云山脉这么简单,前后牵涉了太多的事情,伯禹如今已有一个详细的方案。
他要将这个详细方案禀明天子重华,由天子正式下令后才能实行。但仅有天子令是不够的,怎么能让他的计划真正得到有效执行,还要向贤德之人请教,最重要的人就是皋陶。
皋陶是帝尧之臣,重华为天子后,更重用皋聊为司士。须知重华受禅为天子前在蒲阪城摄政时,所担任的职位就是司士。他成为天子后又任命皋陶为新一任司士,皋聊隐然已被各部君首视为下一任天子的候选人。
皋陶为司士,掌管天下刑讼之事,与巴国理正相当,但皋陶的职权范围又远远超过了理正。他还监察百官行止、代表天子惩治不法官员与君首,为天下各部纠纷公断。
并不说司士的职位就代表了未来天子的候选人,而是以皋陶的地位与威望,假如天子出了什么意外状况,各部君首新推举的主政之人十有八九便是他了。崇伯鲧之后,在各部中威望最高、最受颂誉之人,便是皋陶。
皋陶是一位圣人,在这一点上,当年的崇伯鲧比之都有所不如。
后世有诸子百家,形容“圣人”之说各异,帝尧放勋、帝舜重华亦被尊为圣人。但在如今这个民智与语言都很朴素的时代,圣人的含义尚与后世的种种说法不同。
它并不是指人们想当然所理解的神圣的人,也尚不是指圣明的帝王,亦不是指各家教派学说的祖师以及所推崇的古人,更强调“人”的含义。
“圣”字为仓颉所创,皋陶是他的学生,得到的传承主要并非符文神通以及修行秘法,而就是圣人之修。圣人能闻道,通达天地正理;圣人能宣教,解说世事真义;圣人有德行,能率众而垂范。它指的是一种知行完备、才德全尽的修养。
所谓修养,并不是个别人所理解的那样只是自己的事情,它必须由内而外,与世上的各种事物真正发生关系,才可称知行完备。有些人在离开人间多年后,被后人尊为圣人,但在世之时就被称为圣人的,便是皋陶,尽管此时所谓的圣人含义与后世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