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大髯汉子陈烈能够以军功换出教坊司里的红衣便是如此,只要有军功,在大秦,万事好好商量。
所以那些军中厮杀汉们最为看中军功,而何处有军功?自然只有那刀戈如林的战场。
疆场厮杀,本就是提着脑袋换军功的活计,今日宋慕等人之言,无异于要掘了军中厮杀汉们的根基。
虽说他们只是些还未曾入仕的年轻书生,可谁也知道,岳麓书院的读书人,以后大半都是大秦朝堂上的庙堂公卿。而今日曲星池畔的言语,历来注定都是要流传出去的。
一直不曾开口的孟川轻声道:“他们自然知道,岳麓书院好歹也是四大书院之一,书院里的学生如何能不关心朝堂之事?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们未必便知道的比你我更少了,可他们依旧要得罪那些军中的厮杀汉,而且这是在我武夫极多,军功最为鼎盛的大秦,不是那东华门外唱姓名才是好汉的南楚,为何如此?”
“只是他们善于权衡利弊罢了,岳麓书院说到底还是文院,日后自这里出去的读书人,多半都是文臣。在我大秦,文人若是不骂武人两句之乎者也,武人不骂文人两句他娘的,只怕陛下都要坐在龙椅上有些不安稳了,自然,不止我大秦如此,诸国皆如此。”
“今日之言即便传扬出去又如何?这些话又何尝不是早早的向朝堂之上的某些文臣老爷们表明了立场?官场之上,能够宛转腾挪,四处逢源自然最好。可早早表明立场也未必便是坏事,读书人自来都喜欢抱团取暖,如此明目张胆,投怀送抱之人,他们又岂会拒绝?说不得还会在暗中用些力气。”
霍玉看着孟川,这个已经上了些年岁的读书人嘴角还是带着平日里一成不变的温和笑意,只是今日在她看来,竟然莫名的有些讽刺意味。
在她看来,甚至在其他两人看来,四大书院院长之中,其实一直守在问津书院,看似温和有礼,与世无争的孟川才更像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
孟川恍若未觉,依旧一脸淡然的开口,“至于得罪了那些只知沙场上厮杀的武夫,又能如何?最多不过是在走夜路时被人套上麻袋,拖入巷子里挨一顿揍罢了,值得很。在这东都城里,他们如何能够斗得过这些早就将手腕玩的炉火纯青的读书人?不上战场,东都城里便是读书人的天下,以文字,以民意,以道德。哪种不能置人于死地?也许身死之日,将死之人都看不到杀人的那把剑来自何方,说不得还要对幕后之人感恩戴德,多谢他们不曾赶尽杀绝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