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绝大部分农村没什么区别,缺乏年轻面孔,多是留守老人和小孩。行走在乡道上,偶尔会听到不知从哪家传来的鸭子嘎嘎声或者狗叫声。
分界村以前有一样东西很出名,名为木偶戏,从诞生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本地人多称作白戏、公仔戏、鬼仔戏。
称白戏是因为多是用本地白话演唱,称公仔戏是因为木偶本地方言叫做公仔,至于称鬼仔戏……
一种说法是木偶类人,鬼神居其中。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台上人表演,台下的却不只有人在看,或许还有别的东西混迹其中,高声喝彩。
为什么说是以前很出名?
因为随着经济发展、时代变迁,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使得木偶戏这样的传统艺术,已经渐渐退出大众视野。就和曾经的下乡放电影一样,如今也就各村神诞偶尔会有人请木偶戏团去表演。以前那种全村老小一起看戏的盛况,再也见不着了。
吃不上饭,自然没人愿意学,这门技艺愈发冷清,估计用不了多久,就要断掉传承咯。
如今跟得上潮流的,比较出名的金光布袋戏,也算木偶戏的一种。只是他们舍弃了传统的掌中戏偶,而改用较大的戏偶来表演。
寻常的小众地方木偶戏,比如分界村这种杖头木偶戏,怕是走不通这条路。
哪怕是国家级非遗。
……
木偶戏没人愿意学唱,木偶制作同样如此。
制作木偶讲究一个符合剧情需要,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身份、地位、性格,同时还分“生、旦、净、末、丑”各类,尽可能使角色形象现于容貌。
具体过程又从选料、雕刻头坯、装手到打磨抛光、彩绘、配置服饰道具,每一个步骤都马虎不得。
如此繁琐,又做不到机器化生产。成本下不来,质量难上去。
好的木偶动辄数千,根本不是本地草台戏班子能负担得起的,普通的木偶质量又欠佳,愈发没人愿意看,导致恶性循环。
分界村现在已经没人会做木偶了,会唱木偶戏的也不多。
文化楼旁。
李耀国三人呈品字形站立在院子门外。
踌躇半晌,确定目标定位没错后,李耀国看着半掩的木门,上前敲了敲,然后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