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页

“我说嘛,这种诗,没有生活阅历,是肯定写不出来的。”

高文学点点头,这会儿的现代诗,都比较激昂有力,跟这首慢慢悠悠的诗歌,有着很大的不同。

杨红缨也加入到讨论之中:“文学大哥,听说你的作品要在收获上发表了,今天要是领了稿费,你可得请客儿哦。”

论年龄,杨红缨比刘金凤大两岁,但是比高文学又小两岁。

高文学使劲点点头,他的目光透过近视镜片,向后回望,嘴里喃喃着:“必须请,要感谢的人,太多喽……”

十多里路,马车走了一个多小时,刚放晴没两天,道路还不怎么好走。

到了公社,在路口竟然看到了一队民兵,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去,空气中,似乎都凝聚着紧张而庄重的气氛。

马车继续行进,果然,路边的大墙上,发现了不少标语。

刘青山这才意识到,那次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已经开始了。

第一站就是去邮电局,杨红缨要打电话联系朋友,刘青山和高文学,一个要寄信,一个要查看汇款单。

邮电局就在公社大门斜对面,典型的标志物,就是门口竖着一个绿色的大信筒子。

一封封信件,就是通过信筒,传遍全国各地。

所以这个时代的人,瞧见信筒子,都感觉格外的亲。

刘青山刚要把写的回信塞进信筒子里,还好高文学眼疾手快,将他拦住:“三凤儿,你这还没贴邮票呢。”

呃……好些年不寄信了,刘青山竟然忘了这茬,讪讪地缩回手,跟着前面的两个人一起进了邮电局。

这会儿,邮政和电信还没分家,所以邮电局里很是热闹,有打电话的,拍电报的,寄信的,订阅报刊杂志的,一派繁忙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