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要是用同样的方法来烤豆包,就更美了,要是再有点雪白的白糖蘸一下,那非得美出鼻涕泡不可。
刘青山正琢磨着呢,就听母亲林芝嘴里念叨着:“三凤儿,咱家明天淘米吧,你用爬犁拉到公社的米碾儿去粉了,回来发面蒸豆包。”
这算不算母子连心呢,刘青山赶紧满口答应。
估计是母亲看到孩子们回来都饿了,等蒸完豆包,饿了就可以啃两个。
同样高兴的还有老四和老五,这俩小丫头,越来越欢实了,手对手拍小巴掌:“蒸豆包喽。”
刘青山也不由嘿嘿笑了两声:“你们两个,可不就是一年级的小豆包。”
第一百零二章 蒸豆包
刘青山拉着一个小爬犁,出溜出溜的,出了夹皮沟。
这种小爬犁,其实叫小爬遛更合适,上面横竖交错地摞着四个面口袋,里面装的就是已经淘洗好的大黄米和小米子。
蒸豆包最好是用大黄米,吃起来口感好,更劲道。
同时里面还要掺杂一些苞米茬子或者小米子,要是都用大黄米的话,就太黏了,蒸出来不成形。
当然,这个比例也不固定,喜欢吃黏一点的,就少兑一些。
掺加的粮食也有讲究,兑小米子,口感更好,更加细腻;兑苞米茬子,色泽更加金黄好看些。
高文学也跟在小爬遛的后边,他身上穿着一件半新不旧的绿大衣,头上扣着狗皮帽子,看起来是个标准的农村汉子。
可是谁又知道,他这是准备出远门,要去沪市这样的大都市,受邀参加作家研讨会呢?
研讨会的时间是十二月中旬,所以高文学也该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