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了皇宫里的城中之城。
宁寿宫建筑群,宛如紫禁城的缩影,也分前朝、后寝两部分。前部有九龙壁、皇极门、宁寿门、皇极殿、宁寿宫,规制分别仿紫禁城中路的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宁寿宫的后部又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有养性门、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和北三所,东路有扮戏楼、畅音阁、阅是楼、寻沿书屋、庆寿堂、景福宫、梵华楼、佛日楼,其中畅音阁为宫内的演戏楼,其建筑宏丽,全称为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
西路就是俗称“紫禁花园”的宁寿宫花园,主要有古华轩、遂初堂、符望阁、倦勤斋等建筑,是公认的宫中苑精品。
只是自从孝明皇太后居住过后,那里一直封闭,但绝对是宫里头少有的好去处,以前他们用的宁寿宫地方,只是在前宫用广场,或者去听戏,而不是全部。
现在么,成康帝入住之后,他的那些妃嫔们也都要跟着搬进去,宁寿宫很大,足以安顿下成康帝所有的女人,包括贵妃娘娘她们在内。
不过李钊没有同意:“我的后宫没人,几位住在那里都习惯了,不用搬迁那么麻烦。”
成康帝也不至于非得要人跟着去宁寿宫。
有名有号的妃嫔当然有独立的宫室,不想搬去宁寿宫,宁寿宫再大,这么多人挤进去,住的肯定不宽松,现在新帝没有后宫,她们在后面住着也可以帮忙管理一下后宫的事情。
李钊就是这么想的,反正他不会去后宫。
成康帝也就带了几个可心的年轻貌美的女人住到了宁寿宫。
李钊继承大统,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情,他的帝号也定了,本来想叫“昭和”的,被平南王激烈反对。
赵仁河反对的理由说的支支吾吾,但是必须不能叫“昭和”:“你要是敢用这个年号,我就回南边去,死也不回京都了。”
“那叫昭仁?”
“你都皇帝了,还想着招蜂引蝶呐?”
“承平?”
“你躺平了?”
“和通?”
“合同么?”
“成业?”
“不好听。”
俩人说了一大堆,也没确定,最后平南王想了个好主意,让文武百官起名字,然后李钊当面抓阄,抓住哪个是哪个。
最后名字就定了下来:武阳帝。
比起成康帝,武阳帝的帝号更高级一些。
武,是因为李钊从军十二载,战功无数。
阳,是因为李钊跟平南王,额,在一起。
年号倒是很快就确定了,建业。
第一年,就叫武阳帝,建业元年。
当然,这一年,还不能用,因为成康帝退位的时间是四月份,李钊的帝号和年号,要明年才能用。
这一年用的帝号依然是“成康”,年号依然是成康帝定下的年号。
三日之后,成康帝就退到了宁寿宫,随行的还有魏潇公公等伺候他的人,以及蓝星御医在内。
而李钊直接入住了干清宫的养心殿,在那里起居,他的昭王府,成了潜邸。
也叫潜龙邸,指皇帝即位前的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