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页

演完了《目连救母》,时间尚早,戏子们便又演了一出短剧《金匮》。说的是赵大和赵二的母亲杜太后,在临死前的一幕。

这是赵二子孙们喜闻乐见的主旋律曲目,但赵祯并不喜欢,因为它的漏洞太多。尽管会毫不犹豫的维护其真实性,但并不代表他自娱自乐时,也喜欢听这个大瞎话。

不过既然有言在先,修养过人的赵祯也就没有叫停。

便见躺在床上的老太后,问太祖皇帝说:“儿啊,你说你是咋当上皇帝的?”

“这是祖宗积德,父母的教导。”赵匡胤的回答中规中矩。

杜太后摇头,她知道儿子是在哄自己,可她问这问题,不是为了听好话,而是有放不下的心事。便见她叹一声,拉着儿子的手道:“不对,你能当上皇帝唯一的原因,就是周世宗的儿子太小,要是后周国有长君,还有咱们赵家什么事儿?”

赵匡胤点头连连道:“母亲说的是。”

“江山初定,人心不稳,我们赵家可不能学柴家,所以你得立你弟弟为嗣君,这样大宋朝才能传下去。”杜太后这才说出真实目的。

赵匡胤马上就答应了……反正戏台上是这样演的……一边哭着一边点头称是。

可是没想到,杜太后着实不简单,怕他日后反悔,竟马上道:“把赵书记叫进来。”

赵书记就是赵普,赵韩王进来后,杜太后让他立即把这份誓书写下来,并让赵匡胤立字画押,不得反悔!然后将其收之金匮,藏之宫中隐秘处。

这就是金匮之盟的来由,赵祯起码看过十几遍,但今日观之,却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第三四零章 迟暮美人悲(下)

中午时,汝南王府的人来禀报,说老王爷赵允让已经不行了。

赵祯早知道赵允让病重,但没想到,竟这么快就到了大限,心里十分难过。毕竟是五十年的老兄弟了,要说没感情那是骗人的。

但他也不能贸然去探,因为臣子告病危,皇帝御驾探病,既是无上的殊荣,又是一份沉甸甸的压力——万一要是皇帝来过后,你又痊愈了,岂不是欺君之罪?这种情况下,做臣子的只有一个选择,就是一死以全名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