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二百三十九章

因为他们真的出生在地球,甚至在地球生活过。

可奥丁多大年纪了?

他已经是阿斯加德年纪最大的阿斯加德人了。

比他年纪大的阿斯加德早几千年就死光了!

现在出生的阿斯加德,有几个人到过地球?他们对于地球的了解很少很少,这么多年来,除了几千年前那次和霜巨人的大战在地球上发生的时候,阿斯加德人大规模去过地球之外,其余的时间,阿斯加德人其实根本不关心地球。

没人会突然关心不知道多少光年之外的世界!

他们的课堂之上对于地球的姿势,还是上一次他们在地球上的见闻……那时候,维京人还特么以部落形式存在呢!

所以他们对地球了解很贫乏。

他们对地球的看法,就好像很多移民三代四代对于原本故乡的看法。

他们并没有多少特殊的想法,他们或许会对原本的故乡有点亲近感,但也就到这了!

根本不会有太多的感情。

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移民群体,在美国的移民当中,真正对家乡有深厚情感的人其实不太多。根据观察者网的数据显示,10个人之中大约只有4个对家乡还抱有好感,而且越是成功的精英,反而这个比例越低。华人也是如此,在美国生活的华人中,尤其是那些学历高、进入大公司的成功人士或教授,对中国的情感似乎越来越淡薄。

所以感情因素从来不会成为一个政治实体考虑事情的主要原因,利益才是!

前英国首相亨利·帕麦斯顿说过的一句话,算是英国一贯以来的外交思维的核心。原话是“A country does not havepermanent friend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没有永恒的朋友,仅有永远的利益。

说起这一位来,想必很多中国人对他并不熟悉,但要说起着名的鸦片战争,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1833年,刚刚继任首相不久的亨利·帕麦斯顿就亲自下达了在中国销售鸦片和建设在华军事据点的命令。到了1839年,也就是林则徐发起禁烟运动的时候,他又公开表示说“先揍“他”(指中国)一顿,然后再解释”。可以说,帕麦斯顿就是推动英国在华发动鸦片战争的实际操盘手。这句话又在近百年后被首相丘吉尔再次引申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又是几十年过去,到了当下的时代,这句话被很多人引为个人座右铭,从形容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话变成了很多普通人的处事原则,甚至还出现了很多有趣的“改版”。个人认为,从实用性来讲,把它视作职场思维的一部分倒还是勉强成立的。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个处世逻辑显得有点冷血,甚至让人不寒而栗,我们必须要承认,这多多少少都显得有点“缺人味儿”。倒也不难理解,这句话和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是存在天然冲突的,这大约和我们的文明类型(中国是农耕文明的代表,英国是带有掠夺性质的海洋文明的代表。)有关吧。

孔子在《论语》中讲过“放于利而行,多怨”的观点。大概意思是说,如果大家行事之前都是利字当头,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会招致很多怨恨,所以你是不会走得很长远的。

老祖宗的话自然是至理名言。

光靠利益,是没办法真的团结所有人。

这句话的诞生本身也基于时代背景。

这一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国际关系中的利益驱动性,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在今天的世界上已经是一种过时的应当被抛弃的外交关系理念。首先,帕麦斯顿的观点忽略了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这种相互依存性使得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基于利益的简单计算,而是更多地考虑到了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例如,在应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时,各国需要携手合作,共同应对,这体现了超越利益关系的合作精神。其次,帕麦斯顿的观点忽略了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历史和情感因素。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不仅仅是利益的交换,更是文化、历史和情感的交流。这些因素对于国家间的关系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中法两国在二战期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不仅仅基于利益的考量,更是基于两国人民在共同抵抗法西斯侵略中的相互支持。这种友谊超越了时间的流逝,成为两国关系中的宝贵财富。

国与国之间真的只有利益吗?从绝对意义上来说,当然不可能只有利益。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国受灾了,其他国家多多少少捐点款,这其中的考量恐怕并不是只有利益。当然,国际声望也可以看作是利益的一部分。不过我们可以只谈比较实际利益。除了这些简单的问题之外,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国家,尤其是民主国家,几乎不可能为另外的国家在利益显着亏损的情况下持续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