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页

这就要从核聚变的原理说起,核聚变就是两个原子的原子核融合在一起,释放出中子和光子的过程,所以核聚变又叫核融合。

那如何让两个原子核融合在一起?答案是温度和压力。

温度越高原子运动就越激烈,当温度达到临界点之后,原子核就可能融合在一起。

就像速度20公里每小时的汽车相撞,两辆车可能就擦破皮;但是如果两辆车速度达到150公里每小时相撞,那两辆车就极有可能粉身碎骨。

高温下的原子核也是这样,温度越高它们的运动速度就越快,一旦相撞就可能融合在一起。

一般d—t(氘氚)核聚变,至少需要1亿摄氏度的高温起步;而d—d(氘氘)核聚变,则需要10亿摄氏度起步。

单单是这个温度就够呛了,另外还有等离子体的控制,防中子照射等问题,所以高温理论上的核聚变装置非常复杂。

而压力这一条路线,最典型的应用就是氢弹,利用铀层包裹着氢弹燃料核心,通过铀的核裂变产生高温高压环境,从而达到核聚变的临界温度和压力。

至于为什么科学家不考虑采用高压这一条路线来进行核聚变发电,主要是他们无法制造达到核聚变临界点的压力,或者是可以制造这个压力,但是无法有效控制这个压力(核裂变压力)。

当然毛熊曾经脑洞大开过,那就是地下核聚变发电方案,在地下建设一个反应室,然后直接扔氢弹到反应室里面引爆,利用这个爆炸能量来进行发电。

问题是这个方案,不仅仅要求小当量的氢弹,另外就是核污染、发电效率、发电持续性等问题。

只能说这个想法非常毛熊,简单粗暴到极点。

而刘静观的这个方案就是基于压力法而来的,具体如何操作?

利用nn—8—1材料制作一个真空“气缸”,然后利用护盾发生器的激活护盾原理,直接向这个真空气缸里面,注入nn—8—1。

nn—8—1材料在凝聚态激活状态下,可以瞬间产生常规物质难以抵抗的中子电离。

只要在真空气缸里面填充核聚变的反应材料dd或者dt,一旦nn—8—1凝聚态激活,就会迅速的填充整个真空气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