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身为丞相的弟子,只要成长过程中不出什么意外,不犯什么违背民生的错事,那这三阁是随便进。
除此,本次科举的状元,正是安秀才。
他拿了满了分,或者说是他的学识已经超过了不少历来的状元,甚至是在座的一些考官。
再用胡大人的话来说,安秀才独特的理解,还可谓是给他们上了一课。
张封听到这样的夸赞,的确是面子上有光。
那么接下来要是安排官位,也肯定是要在基层之中的历练里,再提一提官职了。
在大良国,一贯施行的就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多,事务越重。
之后。
剩下的探花、进士、也被内阁的大臣们逐一提上了日程,在各镇各城内安插着官职。
各地老一辈官员的位置,也因为这次的新人才涌入,继而想享晚年清福的,高兴离职。
想要提一提的,也是活动关系,或是拿出功绩,上交到各处的城主府邸。
四年一度的科举,说是人才挑选,也是一场老官员们的升职大比拼。
如淮河城城主,就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愿以偿的进了内阁旁听。
这个自己提名的。
自己看过他的资历,也和大学士等人讨论过,觉得他略有瑕疵之外,还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城主,懂得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修士强盛的情况下,还能相对照顾整个城的安危得失。
那么如今大良国已经扫清了障碍,他就可以大刀阔斧了。
稍加打磨一下,就是一个不错的内阁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