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这个东西跟我们的船差不多大。”许诺看了一眼他们的船。

这是一艘浅底的小船,荷塘里用的能多大?

“这不是棺材大小么?”张扬突然来了一句:“底下该不是个棺材吧?”

秦勇一拍巴掌:“很有可能!”

张扬哆嗦了一下:“我的妈呀!”

许诺想了想:“这是这边的习俗吗?水葬?”

“水葬不是这样的。”秦勇道:“水葬是比较古老的葬法,即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水是人类生命之源,古代的人们对水寄于无限美好的向往和遐想。在许多神话中,都把水和神、幸福、美好、不朽连在一起。所以在安葬死去的亲人时,有些地方就有水葬的习俗。水葬在世界上大体有三种不同的方式:漂尸式、投河式、撒灰式。”

“我只听说过海葬。”许诺老实的道:“水葬也用棺椁吗?”

“海葬是水葬的一种。”秦勇道:“古代有漂尸式,现在已经没有了,漂尸式将死尸置于专门制作的死亡船上,放入江河湖海,任其自然漂流。漂向哪里,哪里便是死者的美好归宿。在西方一些国家,人们认为水是不朽的,所以许多政府首脑和杰出人物、民族英雄死亡时,就采用此种葬法,但在东方国家这种葬法却比较少见,一般都是信仰水神或者是海边的人们,才会选择这种葬法。”

“投河式也是古代的水葬方法之一,即将死尸背到河边肢解后,投入河中,或将尸体用布匹包捆后,坠上大石块抛到河中,以供奉河神。”

听的俩萌新直皱眉,这种葬法也太血腥了吧?

“其实这种葬式在咱们古代和解放前的西藏地区比较常见,一般是经济条件较差,亡雇不起喇嘛念经超度的人家,对死者多采用此法,另外,对死亡的孤寡人、幼童也用此葬法。缅甸茵的莱族聚居在茵莱湖的湖区,他们认为,水上出生的肉体,死后也得归于水。因而除一部分傍山而住的居民外,其他水上人家,人死后一般都采用葬身湖底的做法。”秦勇道:“现在比较流行的水葬方法,就是撒灰式,即将火化后的骨灰撒入江河湖海。这是近几年殡葬改革的产物。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说过,从保留遗体到火化,是一场革命,从保留灰到不保留骨灰,又是一场革命。撒掉骨灰,既不用兴建骨灰存放处,又不用占地埋葬,且不给家属和亲人增加负担,是最好的骨灰处理方法,应该积极推广。加上近年来墓地费用涨的太多了,很多人开玩笑说活不起也死不起,且墓地的购买年限是二十年,二十年到期就平了,或者换别人的骨灰,搞得很多人家都觉得不合适,房子七十年,还一辈子呢,墓地却不可能七十年。”

“那不管是怎么水葬,有下棺材的吗?”许诺听了这么多,他只注意到了一点。

“就算是有水葬下棺材的,那下了棺材之后,那棺材也是要烂掉啊?”秦勇想了想:“对于水葬而言,棺材是多余的东西,有的地方水葬不会肢解掉尸体,而是用白丝绸包裹尸体,沉入水中,甚至会缀上石头,让尸体漂不上来,免得被野兽啃食。”

“那这底下,不是棺材是什么?”张扬脸色都变了。

“说不上来。”秦勇一咬牙:“我们可以炸一炸看看。”

“用炸药啊?”许诺震惊的看着秦勇主任,这可真是主任啊,真敢说。

“这有什么?”秦勇道:“划船离远点,我试一下。”

“这怎么试啊?”许诺不明白了。

“你们把船划远点就行了。”秦勇没说别的。

许诺他们只好照做,将船划了一下,然后就看秦勇拿了一把巴掌长的桃木剑,直直的插入了荷塘中心:“走!”

那边,孙福元使劲儿一划桨,小船儿飞快的飘出了中心位置,就听一声爆响!

第45章 古祠之怨(五)

同时,天空劈下来一道旱雷!

起风了,天上云朵急匆匆聚在一起,仿佛是为了某一样东西,而遮掩住了太阳的光芒。

大中午的,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可天光大亮的时候,却突然黑了起来。

池塘里的水,就像是开了锅一样,翻起了水花。

“走,上岸!”秦勇赶紧划船:“快!”

池塘说大不大,小舟像是离弦的箭一般,四个人使劲儿的划桨,飞快的靠了岸。

留守岸上的两个人将小舟固定住,让他们四个下船。

“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时候,江少卿也过来了。

他本来是在祠堂里头,跟几个长辈说话来着,几个长辈也都是反对将荷花池改成养鱼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