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百废待兴

不过现下局势暂稳,他们倒是有时间抽出手去解决这件事了。

他二人闲聊间已撇下了乌北,来到了楼子里一处无人的空地上。见苏公子关心此事,孟良宵十分不满,话里难免带刺,谈话内容更加大逆不道,“大宋早烂在了骨子里,大哥该不会以为只是换了位英明官家,便可天下太平,海晏河清了吧?”他面带讥诮:“蔡京和傅宗书已死,却总还有诸多佞幸之辈,江山社稷千疮百孔,江湖琐事百废待兴,你已忙得不可开交,便最好少管闲事,省得病还没好全,倒叫你累死了。”

苏梦枕听他阴阳怪气,心里愈发想笑。他平日里不爱笑,更多是因为本就没什么事值得他笑。但如今一切都有了转机、一切都焕发出了蓬勃生机,纵使孤郁傲寒如他,偶尔也想要笑一笑。他想笑,于是便笑了,他想,他大概也明白了为何孟良宵如此娇纵,乌北与他的婢子们也对他爱重有加,因为这少年确实如他自吹自擂的一样,虽不一定是个乖孩子,但的的确确是个好孩子。

见他被自己一通嘲讽后竟还面露微笑,孟良宵吓了一跳,慌忙解释道:“这件事庄子里会派人手去做的,我的意思是咱们近期还是不要离京得好。”他有些惶恐,生怕苏梦枕此刻发笑是被他气糊涂了。他虽然嘴上不饶人,心里却早把苏公子当做兄长、亲人,对其十分尊敬,若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没有被仇敌和病痛所害,反倒叫他气傻了,那他真是要恨死自己了。

苏公子固然不知晓结义兄弟内心的想法,却莫名能理解几分他的思维回路,遂颇为无语地瞥了他一眼,学着他的语气说道:“比这更累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过,何况我如今身体健康。孟小侯爷每日里睡到日晒三竿,自然不知道,一个人若想要生活得好,必然是要辛苦的。”

孟良宵瞠目结舌,额角一抽,眨了几次眼睛,才哼了一声,认真建议道:“大哥以后还是莫要学我说话了,这话由我说来已够刺耳……”说着,他挑剔地在苏梦枕凹陷干瘦的脸上打量一眼,“你说这话,我怕我会忍不住想要打你。”

……

太师和丞相在聆听郑三太爷讲道后,心潮澎湃,相约游湖,在游湖过程中一起跌落湖中溺亡一事已足够离谱,所以换了个芯子的赵佶体谅朝中群臣,再没有做出什么过激之事。

他神魂由宋室龙气所化,天生便知道究竟如何做才能利于江山巩固。只是他到底是头一次做人,一些为人处世方面的事情还需要旁人指导。时隔多年,诸葛小花再度找到了教导“弟子”的感觉——凭心而论,这位“官家”聪颖勤奋,一团和气,但自他这张平日里总是嫌弃贤臣的嘴里说出“辛苦您了”、“有您这样的臣子,是万民的福气,更是朕的福气”这一类的话语,不免叫诸葛小花一阵恍惚。

再度回答了赵佶的一个问题后,诸葛小花借暂时休息为由,躲到屏风后狼狈地抹了抹湿润的眼角——官家的嘴真是太甜了!

郑三太爷坐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他们君臣互动。赵佶此时严格意义上来讲,既是属于老者的法宝褪凡化灵而生,又是一个活生生的、掌控着万里江山的生命。所以郑三太爷在面对他时,亦是存了一份长辈情怀,十分大度地向他许诺,若有需要,老人庄必是无条件支持他的。

完全继承了原先“赵佶”的记忆,如今的皇帝在与诸葛小花商议后,便决定召回四大名捕之二的铁手和“捕神”刘独峰——尤其是刘独峰,他奉赵佶之命去查案,但无论“赵佶”得位正或不正,在此时都显得无足轻重了。除此之外,他还颁布了一系列不过分激进、却表明他主战倾向的政令,更有当今武林最具声望的苏梦枕苏公子为他证明,国家大义在前,江湖朝堂之争暂且搁置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