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页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战车轻小,车厢浅;五根皮条,辕上缠。游环胁扣,马背拴;引车皮带,穿铜环。坐垫纹美,车毂长;花马驾车,白蹄扬。思念夫君,人品好;性情温和,玉一样。他去从军,住板房;使我心乱,真惆怅。)

第060章 广而告之

晚上到胡姬酒肆欢饮。也已成惯例。

酒足饭饱,再去金水汤馆亦不可缺。

时下宵禁,以“漏刻”为准。漏刻即漏壶。乃是上古时已有的计时器。漏是指‘带孔的壶’,刻是指‘附有刻度的浮箭’。水从漏孔流出,壶中浮箭随水面同降,浮箭上的刻度便能指示时间。《六韬·分兵》:“明告战日,漏刻有时。”《汉书·哀帝纪》:“漏刻以百二十为度。”“旧漏昼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

换句话说。“漏刻”,又分“昼刻”和“夜刻”。

众所周知。昼夜长短,一年中有明显的变化。故而,每天浮箭的刻度,严格来说皆与昨日不同。古人亦知。于是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换上不同的刻箭。起初每隔九天换一次。后来发现,昼夜交替在‘二至日(夏至冬至)’最晚,‘二分日(春分秋分)’最早。于是定例一年需换四十八组不同规格的刻箭。

某日便称“夜漏某某刻。”

比如说。冬至日这天,昼最短,夜最长。在每刻时间皆相同的前提下,昼刻最短,夜刻最长。于是,白天四十刻(约96小时),晚上六十刻(约144小时)。便称为:“夜漏六十刻”。

而到夏至日时,白昼最长,夜晚最短。这一天,白天变成六十刻,夜晚则为四十刻。记作“夜漏四十刻”。

此乃古人记法。

今汉天文地理,旷烁古今。

漏刻的划分更加精确。从一百刻度,增加为一百二十刻。

规则未变。亦是称“夜漏某某刻。”只不过把满刻度从一百增至百二。

一天一夜满二十四小时。上古时,箭上一个刻度所代表的时间便是十四分二十四秒(14分24秒)。今汉,一刻为十二分钟(12分)。直至清初,将满刻改定为九十六刻,每刻时长则变为了十五分钟整(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