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8页

刘备又问道:“依先生之见,孤又当如何?”

田丰答道:“今有上下二策:恃强,示弱。”

“恃强当如何,示弱又当如何?”刘备再问。

“恃强而凌弱。如前所说,兵锋所指,五路贼军尽解。示弱,则谨守国界,蓟国内外,泾渭分明。非蓟国之事,而不可问。非蓟国之民,而不可留。”

田丰之言,一针见血。刘备点到即通,悉数领会。

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俗语说‘天高皇帝远’。乱世将至,刘备此时大可龇起獠牙,以雷霆之势剪除乱臣贼子。无需再顾忌洛阳朝堂,及陛下之意。即便有诏令传来,亦大可虚与委蛇,奉诏不遵。坐等天下大乱,诸侯并起。朝堂远迁长安,关东诸侯再无奉汉室者。为上策。

亦或者按兵不动,作壁上观。漠视万民饥流,时局糜烂。只需守好千里疆土,待天下大乱之时,再谋定而后动,一举扫平天下。为下策。

这便是田丰恃强、示弱二策。

“恃强上策”为“霸道”。“示弱下策”为“臣道”。

霸道、臣道。刘备无论如何选择,只需选定一途,四大谋主,皆会披肝沥胆,誓死报效。

然而,在刘备尚未做出最终选择前,四大谋主,皆不置一语。恪守臣节,尽量不去对主公如何选择,施加影响。

这便是‘卑不谋尊’。

“疏不间亲,卑不谋尊”。直到此时,刘备才真正领悟此八字的深刻内涵。

然而,除了上策霸道,和下策臣道。在刘备心中,还有中策“王道”。

“蓟国千里之土,无法救天下之民。然区区冀州一地,又有何难?兵祸骤起,万民饥流。岂能见死不救。传孤王命。”刘备目视群臣,平静开口:“在桑邱、徐城、三台城,等国境边邑,广置义舍。登记造册,收纳流民。待平定贼乱,再助其返乡。并知会滞留在赛马场的诸国国君,我蓟国断不会贪墨各国一人一物。所有登记造册流民,皆需诸国官吏在场,名册亦一式二份,用于比对。”

“臣,遵命!”两位国相附身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