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间,鲜卑婢风靡。后上谷乌桓,举族迁入安次。乌桓妇,又成国中新宠。安次乌桓女,远嫁国中各地。亦有汉女嫁入。今,倭女又渐成风尚。
《三国志·魏志·夫余传》:“(扶余)国有故城,名濊城,盖本濊貊之地,而夫余王其中。”濊貊,又称貉、貉貊或藏貊。上古文献,称之为“白民”、“毫人”或“发人”。此,或便是高丽白女“新罗婢”的始源。
可想而知。若蓟王荡平高句丽与扶余。蓟国当又起新风尚。
按先前约定。刘备另选五万马韩青壮,渡海送往邪马台博多港。与五万倭女婚配。
博多,乃倭女王卑弥呼,许诺之通商汉港。此去邪马台,随船除五万马韩青壮外,还有诸多蓟国工匠。修复一新的明轮大舡上,艏楼、舯楼、艉楼,抵达博多港后,会一如既往,分拆上岸。择址原样重建。以求用最快的速度,将港口建起。用来固守、御敌。
“博多一日港”当比木下藤吉郎“墨俣一夜城”,早千年实现。
第063章 钉接榫合
蓟王三千石大舡,用到了“钉接榫合”新工艺。使得船身结构,大大增强。
钉接榫合,在蓟国有双层含义。
其一。蓟国海船,榫卯结构,已全面升级为“楔钉榫”。其结构为:两片榫头交搭,同时将榫头上的小舌入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动。而后在搭口中部,剔凿方孔,将一枚断面为平行四边形,一边稍粗,一边稍细的“楔钉”贯插穿过,又使其不能左右移动。此,便是所谓楔钉榫。乃是用于连接直形及弧形弯材的,一种十分巧妙的榫卯。
其二。“船钉”开始大量使用。榫卯连接后,凡能与船身骨架相交的船板,皆用船钉固定。换言之,楔钉榫用来连接两块弧形船板。而一块整板上,又间隔着钉满船钉,与船骨架固定。
如此双重加固,便是所谓“钉接榫合”。
一言蔽之,整个工艺,先“榫合”,再“钉接”。
如此一来。在不改变船只大小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固船身,从而大大增强了装载量。进而又能删减掉许多无用的辅助拼接,节省下来的空间,除去用来载人载货外,还可布置更多的机关器。
关键是,在“不大改船身”的前提下,只需拆除船板,便可逐次完成升级改造。耗时极短。
新式明轮楼船,仍长三十六丈,广九丈一尺,高七丈二尺五寸,置楼三层,排设十六轮,前后三桅,以畜力驱动,暗藏钩拒撞角。可容兵士千五百人,辎重千五百石。若只装货,可改为三千石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