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何出此言。”刘备止泪相问。
“前事种种,不说也罢。”陛下无力摆手:“朕,不该疑你。更幸,临终之际,蓟王再侧。欲将朝政家事,尽数相托。若论经营,朕十倍于蓟王。若论治国,蓟王十倍于朕。朕,膝下二子,长子轻佻无仪,二子年幼势孤。本欲待二子长成,立贵子为帝。奈何命不久矣,国不可一日无君。思前想后,王芬之举,或有可取之处。”
“陛下何意?”刘备惊问。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可先立合肥侯为帝。待朕二子长成,再将皇位传与贵子。”陛下言道。
“如此,当可避兄弟阋墙,免同室操戈,手足相残。”刘备幡然醒悟。
“然也。”陛下似回光返照:“朕崩后,大将军与皇后,必立长子为帝。然天下板荡,国祚难继。非明主不可中兴。次子,虽聪慧机辨,却少不更事,势单力薄。若强令其继位,主幼臣强。何氏外戚必难相容。恐为奸人所害。”
“陛下欲行‘割楚益梁,亏楚适秦’,‘嫁祸安国’之计。”刘备幡然醒悟。
“知朕者……蓟王矣。”陛下欣慰而笑,渐无声息。
“陛下?陛下!陛下——”
第117章 嫁祸安国
陛下崩天,三军缟素。
弥留之际。唯身边近侍,及蓟王刘备在场。托孤之言,除去录入《起居簿》,并未书成诏命。更无传国玉玺,盖棺论定。
换言之,陛下之言,或死无对证。
然不可否认。陛下临终设谋,可谓神来一笔。
若知传位合肥侯,无论何后还是董太后,必冰释前嫌。齐心协力,一致对外。此举,后世称之为“转移内部矛盾”。时下谓之曰“嫁祸安国”。
不出二十载。皇长子、皇次子,皆长大成人,羽翼渐丰。蓟王刘备、大将军何进、及骠骑将军董重,宗室、外戚权倾朝野,那时,再联手逼合肥侯退位让贤。另立新帝,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