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曲水流觞”之雅趣,遂传于后世,为文人雅士所深爱。
觞,系古时盛酒器具,即时下耳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沉重,流觞时需置于荷叶上,助其浮水而行。
曲水流觞,古而有之。古《逸诗》云:“羽觞随波泛”。汉亦有“引流引觞,递成曲水”之说。
至于流觞起源,众说纷纭。
据说,最早可追溯到西周初年。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流波’。”
“可行。”袁绍欣然点头。
“何董二戚,‘材朽学浅’。如何肯自揭其短。赴曲水流觞之会。”便有山阳太守袁遗言道。
“此一时,彼一时也。”曹操答曰:“党魁置此盛会,二戚焉能缺席。”言下之意,为争相拉拢党人,二戚即便硬着头皮,附庸风雅,无病呻吟,亦会亲临。
“如此,老夫便与诸君,羽觞随波。”张俭言而有信,名士自风流。
林虑山,正阳亭,草庐。
二老匆匆而来:“党魁回书在此。”
甯姐姐打开细观,不由疑窦丛生。
“小弟素来清白。何时竟生出,此等心机。”
第142章 各有心机
传阅党魁手书。与董班四目相对,郭亮斟酌言道:“贤姪当知。党魁书中提及之人,乃蓟王族兄。出身楼桑刘氏,与王上自幼相伴。少时外出游学,十余载方归。守蓟国邸,往来南北二宫。代行蓟王家事。官卑而权重者,莫过于此。有此人作保,焉能有假。”
董班亦道:“贤姪当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