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急也。
俗谓“贵易交,富易妻”。董卓一朝得势,满门鸡犬升天。
歌姬舞姬,婢女美妾,纷至沓来。宾客盈门,便是收受财货,亦盈满堂室。人多地窄之困,随之显现。再者说来,今位居上公之首,焉能蜗居于司徒府。
故于董卓看来。扩建公府,天经地义。料想,陛下亦欣然允之。
这才指使党羽,代为上疏。
然在少年天子看来。董卓所求甚多。贪残放滥,不知收敛。窥一斑而知全豹。令其居上公高位,绝非社稷之福。
再深思。自董卓矫杀四方将军,并十万部众起。陛下猜忌暗生。君臣断难弥合。
更何况。此不过是一己之私。待执掌权柄,权倾朝野时。所欲所求,又当如何,已无人知晓。亦无从揣度。
少帝颇有识人之术。内心警惕,亦是人之常情。
正如史夫人所料。董卓喜得东罼圭苑,自行迁居,绝口不提三公府并。东罼圭苑,居中鱼梁台,碧水环绕,围以重楼高阁。如画美景,一览无余。只需稍加改造,便可为上公府邸。
台如其名。鱼梁,本为截水捕鱼所设。以土石筑堤横截水中,如桥,留水门,置竹笱或竹架于水门处,拦捕游鱼。《诗·邶风·谷风》:“毋逝我梁”。注曰:“梁,鱼梁。”便是指此。
先帝所筑鱼梁台下,亦设水门。引洛水自苑西入,而东重注于洛。背靠灵台。筑山穿池,竹木丛萃。风亭水榭,错落有致。一步一景,般般入画。
董卓并一众党羽,于台上置酒高会。夜夜笙歌,通宵达旦。纸醉金迷,莫过如此。
直到这日,党魁张俭,投书谒见。
董卓宿醉将醒,浑浑噩噩。将拜帖随手掷去一旁:“不见。”
“太师且慢。”便有女婿牛辅劝道:“少府张俭,乃党人魁首。朝中内外,皆有党人居于要职。此来,必事出有因。何不见之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