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笑道:“阿母所言极是。”
超母对南溪衢的眷恋,只因油然而生的归属感。话说,自被蓟王安置此地,已历数载。北地羌人聚居南北街衢。坐拥楼桑繁华,又近西林港邑。游人往来如织,时有北人到访。尤其自家楼院,水洗水暖水淋,生活便利。即便隆冬时节,亦温润如春。更加独栋重楼,更利于集热。超母不肯迁居,亦是常情使然。
超母又道:“先前,伯父求得北溪衢宅。你父言,待开春,伯父一家当迁来楼桑。”
马超伯父马翼,为陇西南部都尉。本就是蓟王平羌时所募。今蓟王以辅汉大将军,兼督四州。河北官吏,皆求北迁蓟国安居。谓“近水楼台”。窃以为,能结交国中高官权贵,于仕途,当大有裨益。更何况凉州羌氐牢城,本就归幕府所辖。如延属国都尉张辽。守肩水金关,护居延外道。劳苦功高。蓟王特赐王都府邸。张辽感激涕零,举家迁入,不提。
马翼有此举,亦合乎情理。
话说,从弟马岱,已多将不见。闻伯父又生次子,却不知可曾一并迁来。
时辰不早。马超自去洗漱安睡。
却忘了告知阿母。已与蓟王义弟张飞,相约明日来访。
第219章 西林少年
蓟国横竖一里称衢。大溪地首开,南北二衢。乃将楼桑与西林接壤的林间空地,先行开发。时楼桑令乐隐,见缝插针。沿西林边界排建高楼、院落。安置分到楼桑的千户北地羌人。
又以清溪为界,辟成北溪、南溪,二街衢。每衢五百户。前院良田,户户五十亩,下楼便可耕种。周围皆东羌族人,平日邻里守望,互相帮衬。虽被举族贩卖,却皆得安居。
宅后林中野地,如今亦盖满连绵楼宇。横三竖五,纵横街衢,合称大溪地。蓟王舅父、儒宗门徒,先后迁入。繁华鼎盛,今非昔比。
更有西林港,背靠大溪地,将西林与楼桑连成一体。西林、楼桑二地,城港相加,常住人口破百万。其中蓟人七十万。客庸三十万。谓客庸者,多与蓟人沾亲带故。假以时日,买田迁户,入学落籍,因功入籍,皆可为蓟人。尤其北疆部族,嫁入蓟国者,十之八九。
三郡乌桓,十四部鲜卑,南北高车,南匈奴,高句丽,远至沃沮、挹娄、扶余。牧民之家,多与蓟人结亲。得姻亲担保,便无需五户联保。可入蓟国客庸,往来四百城港,百无禁忌。便是应募为兵,亦无不可。
如前所言。凡客庸,皆录入《客籍簿》。满五载,得雇主举荐,五家连保,便可落籍。若无五家亲眷,亦无五家雇主,则由市楼据客庸口碑,代为作保。落籍后,享有蓟国《圩田制》并《二十等爵》,及《蓟法》所定立之诸多便利。
《籍簿》制。乃秦汉以来,郡、国统计之重要手段。官民两用,遍及日常所需,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