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新式束综织机,置于绣楼上下两重之内。
故俗称“大花楼机”。即“花楼纹织机”。
大花楼机,造成之日。蓟王家邸,人山人海。
但见,一女坐于楼上,循悬挂于花楼之花本,拽提脚子线(经线称‘脚子线’,纬线称‘耳子线’),束综提花,另有一女工,坐于楼下机前,投梭织花。
一经一纬,循环往复。“方圆绮错,极妙奇穷”。散花绫,呼之欲出。
第145章 市邑初开
大花楼机,将四人操百二十蹑,减至二人操十二蹑。
预计。可从“六十日成一匹”,减至“足月成匹”。女工从四人,减至二人。原先,四人六十日成一匹。如今二人三十日成一匹。
二项相加,织速乃先前四倍。
之所以能化繁为简。便是改“多综”为“束综”。用线制花本,代替竹制花本,贮存提花程序。提花经线,弃用综片,改用线综控制。有多少根提花经线,便要置多少根线综。且将升降轨迹相同之线综,结成一束,吊挂花楼之上。省去诸多综片及蹑板。
此,便是诸葛孔明所问,散花绫有几色之真谛。
并立楼下,仰望大花楼机。诸葛亮笑道:“花楼机成,德衡当可复命。”
马钧却道:“主公言,若能水转,则大善。”
“‘水转百戏图’成否?”诸葛亮必有此问。
“与此相比,水转百戏,如同儿戏。”马钧所言非虚。提花机,最复杂之机关,便是“花本”。女工即便烂熟于胸,尚差之毫厘。何况借水运机关之力。
为提花机,编撰花本。可比后世为计算机编程。无人力操作,单凭水运机关,如何能令千丝万缕,照本宣科,自行编织。且无有错漏,人力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