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4页

后世有所谓“度牒”。乃僧人身份凭证。起源于南北朝,兴盛于唐宋。因唐时,乃由尚书省祠部颁发,故又叫“祠部牒”。

蓟王取名“僧籍”。凡入僧籍,皆为汉人。国家供养,专心佛法。吃穿用度,皆出门俸。无需广置田宅。然,类比察举制。欲授僧籍,必“各试家法”。诸如,小乘佛教之大寺派,大乘佛教之无畏山寺派。适龄比丘,皆需统一考课。由高僧出题,当场作答。优良者,可授僧籍,入各寺为僧。

蓟王问计,马鸣大士。座下僧侣团,交口称赞,无有异议。

毕竟牵扯,利益之争。能如诸夏仙门,得食门俸。佛门弟子,从此衣食无忧,专心向佛。早日脱离苦海,岂不善哉,善哉。不设门槛,必有滥竽充数。且由白马寺监,马明大士,执掌考课。僧侣团,与有荣焉。其中利益,不言自喻。

蓟王此举,必助佛门兴盛于东土。

虎衣明王,实至名归。

环抱十万大山。青壮举家迁入,经久不息。船户不计。融氏县中,已纳十万户。

百五十里“四济渠”,将南醴、南廉,茅尾海内外二港,连成一体,既可途径九津港,中通大观港,又可逆南廉水,南通合浦港,入合浦水路。故有“一渠通四港”之说。

融氏令汝南高才程德枢,南廉令交趾名士黄子微,南醴令零陵宿吏区景贤,九津令郴县王季尼,榑木令耒阳华汉威,并司炎馆融氏大巫,登船觐见。

“臣等,拜见主公。”

“诸位免礼。”

第287章 乌鹊巢堂

融氏令,程秉,字德枢。汝南南顿人。少事郑玄,“博通五经”。著有《周易摘》、《尚书驳》、《论语弼》,凡三万余言。后儒宗携门徒北上为国老。遂举程秉于蓟王。为郑门十贤之一。先前八贤共治,传为佳话。后奉命南下,守融氏令。

融氏县,乃南融君,融漓汤沐邑。置十万大山民,数以百万计。除营造新城,程秉亦遣良工深入十万大山,开路穿渠,重造旧寨。山民感其恩义。俯首听命,一县大治。

蓟国行城港分治。城令秩高港令。如前所言,只需出容渠船闸,流金水路,皆归水衡都尉所辖。故南醴、南廉、大观诸港,昔归府治。然融氏县,当为蓟国所辖。西抵十万大山,东达至海。广袤千里,环抱海岸。背倚合浦,共分地界。县中榑木城,九津港,悉出国政。

同为蓟王家臣。幕府与封国并立。吏治泾渭分明,又辅车相依。足令人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