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利避害,人之常情。强汉雄主当面,如何择选,毋需多言。
多摩梨王,窃以为。如我等这般,俯首称臣,乃是必然。
微言大义,义理循环。令北天竺诸王,茅塞顿开。
金乌船宫,必引骚动。不等船宫开宴,周遭姻亲,已闻风而动。乌桓率众王乌延,率三郡乌桓归义侯,并高车副伏罗归义王,领十二归义侯,自王庭,赶来觐见。
蓟王遂引见于北天竺诸国主当面。见高车、乌桓王侯,得蓟王善待。北天竺各国主,如何能不得心安。蓟王远瞩高瞻,志在天下。又岂能,自食其言。害我等性命。
金乌船宫,涣然冰释。
觥筹交错,宾主尽欢。
第300章 草原航道
正因大辽水泛滥成灾。前汉时,三川郡内外,皆是瓯脱地。至唐时,仍是泥沼。三百里无人烟。究其原因,辽东异族盘踞,逐水草而居。农耕民人,纷纷入关躲避。地广人稀,自家良田尚耕种不及。何有余力再圩泥沼。
蓟国却不然。千里国土,聚集二千万民。且一国济天下,十余载。季季大熟,年年丰产。然四海船商,经年量贩。蓟国新谷,广输大汉州郡。谓“高筑墙,广积粮”。为囤积粮谷,蓟王不惜外战荒洲,立江表十港。寄田券筹措资金,开拓海外不毛之地。垂涎一季三登之沃壤,更不惜远征天竺。并北天竺为丰州。为求种田,无所不用其极。可想而知,又岂能坐视国中东境荒芜。
更有甚者。举国大建,青壮客庸各地,日赚二百大钱。已成惯例。蓟国征讨天下,所积大笔战争财。与其积压国库,不见天日。不若广施国人,惠及百姓。更何况,治水圩田,一本万利。
蓟国近二百七十万户。不计迁入编户及客籍落户。年人口增长率,高达千取十二(12‰),年增二十四万口。上计署统计,两汉四百年,唯“文景之治”,可与之相媲美。
年增二十四万口,是何等规模。不出十载,人口翻倍。
彼时,蓟国千里国土,无从析分。唯向河北、关东、关中、陇右、汉中、蜀中、乃至江东、岭南、海内十洲,不断分户。料想,三百蓟王子,已元服就国。当可无缝接收,蓟国新户。天下皆视流民如洪水猛兽。唯有蓟王家,视若珍宝。三百蓟王子,自幼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当与蓟王,相向而行。父死子继,将国策持续推行。终成天下大同。对此,蓟王早有远见。
故俗语曰:“子要亲养,地需亲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