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王立护国、横海,二上将军,并擢升国中诸校,皆为将军。消息一出,天下震怖。
将军可设五校。若兵精粮足,可再设别部,以司马领之。换言之,先前一校,扩为五校。蓟国精兵,足增五倍。
先前若有十万众,不日当有五十万。若前有二十万,当增至百万。
世人皆知,蓟国辖民二千万。二十取一,亦可得百万之众。蓟国税赋,今非昔比。户户海外三登美田。更兼四海通商之利。即便招募百万,亦足可支撑。
天下,扪心自问。
蓟王此时征兵,意欲何为?
第109章 万全之道
自蓟王满载而归。居中守正,轻易不离。四方五部都护,并立枝郡。足见向化斐然。正当刀兵入库,马放南山。岂料蓟王非但未曾“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且还并立上将军,大肆扩军。
莫非,欲兵过大河,一统江山乎?
天下震怖,海内屏气。
谓“师出有名”。如蓟王自言,天子无过,不欲篡立。若甄下有变,又当如何?
更加,端午之乱,牵连甚广。如安集将军董承,并太医令张奉,皆出天子身侧。“曹贼”之呼,时见于道中。试想,若非曹党只手遮天,曹司空欺君太甚。天子又岂能,如此行事。
再思,先前上公之争,王太师殉身伏罪。虽时过境迁,究竟孰是孰非,未有定论。然,端午之乱,或可窥一斑。
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纳荀彧谏言。曹司空上表,请三司会审,董承谋逆大案。
天子无可奈何,遂命三司会审。
闻会审董承,董太皇急令车骑大将军,董重速归。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此时断不可,保帅弃车。只需董承定罪,必夷三族。董重若远避河北,滞留不归,不敢据理力争,必有心虚之嫌。非但家门不能保全,还令董承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