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家中烧不起炭,若是当时有这等铁炉子,石炭也不贵,那冬日便是最为享受的时刻。”
后世一家子围在铁炉子边闲聊,是许多孩子一辈子的温馨记忆。
武媚若有所思,“百姓果然苦不堪言。我在感业寺时也是如此。”
阿弟竟然能弄出这等好东西来,若非铁价贵,怕是百姓家中能人手一个。不过也无需担忧,上次平安说鸭绿水两岸就有大铁矿,只要采了来,冶炼成铁块送到长安,铁价自然就会回落。
她看着贾平安,眸色温柔。
阿弟做了铁炉子,第一个就送到了我这里,拳拳之心……阿姐那边有什么好东西也记不起宫中的我,一心只想着攀附皇帝。果然,阿弟待我真,家中对我假。
她突然展颜一笑,“平安你诗才了得,可能作诗一首?”
呃!
我牛笔吹大了。
贾平安搜肠刮肚,猛地想到了一篇文章。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一个卖炭翁的形象便出现了,活灵活现。
武阳公果然是大才槃槃呐!
周山象看着贾师傅,脸上多了些红晕。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
这不是对内侍的控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