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0页

“徐光启只是个例。”

“但我也不是要求全天下人都去研究种地。”

郭淡笑道:“在商业中,我经常说不要将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但我私以为,人才亦是如此。一个兴盛的国家,必定要百花齐放,有句话说得好,这存在即合理,士农工商延续千年之久,证明它们有存在的价值。但是朝中却只有士,只有一种人才,大家都是读一本书出来的,这显然是一种不合理的结构,也无法应对当今得局面。”

李三才道:“朝中可不乏这些人才,赵士祯不也朝廷官员么。”

郭淡反问道:“冒昧问一句,李大人认为自己对于国家的贡献大于赵士祯么?”

这小子今儿是成心来吵架的吧?李三才有些生气了。

这问题让人怎么回答吗。

申时行、王锡爵、许国倒已经渐渐习惯郭淡这种讽刺的语气。

郭淡笑道:“我这么问,当然不是要否认李大人对于国家的贡献,李大人与赵士祯只是各司其职,但我想指明的是,你们的地位和待遇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但要说对于国家的贡献,赵士祯可不低于李大人,他研发得火器,为我大明开疆扩土,且又节省了财政对于战争的支出,同时还保护了我军将士的性命。

火器的发展和普及,解决来之前军政、财政上所遇到的顽疾,否则的话,你们永远解决不了那些问题。”

空气变得异常安静。

事到如今,谁也不能否认这个问题。

这一次军制改革成功的基础,就是火器,火器凭借着上手快,一个月就能够熟练使用,这给兵役制度提供了先天条件,兵役制度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节省国家开支。

然而,大明的财政问题,十成都是来自军队开支。

而在之前,多少聪明人为此努力,但效果甚微,如今一个火器技术,从根本上就给解决了。

等了一会儿,见他们没有说话,郭淡才继续道:“但是赵士祯得地位,是远远不如朝中一个天天喝茶看书的白胡子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