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健提着酒坛,将桌上的酒盏一一倒满,举杯道:“袁某岂是量小之人,只是平日并不与官场中人接触,也不善言辞罢了,其实在下内心对谢大人今日之举是钦佩之至的,我就先干为敬了。”说罢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谢巡按愕然抬头,见他面色十分诚恳,倒不像是奉承之言,正待答话,又见他露出温厚笑容,道:“你虽称我为兄,可是我连你的名字尚还不知道。”
谢巡按手臂一抖,几乎将桌边的酒盏碰洒,又是意外又是激动,道:“小弟姓谢名仲举,待我巡视完江南一带,回京面圣定会再将武宏恶行亲做禀报,即便圣上不忍伤他性命,必定也会有些约束之法,小弟虽不擅饮酒,但今日定要陪袁兄喝得尽兴!”便举起酒杯先浅尝了一口,随后一仰脖全部喝下,却同林剑澜上午一般,张着嘴连连哈气,一双手直在嘴唇前扇着风,脸色顿时变的通红。
众人皆是一笑,林剑澜拿起酒来向苏文书碰了一下,二人却不喝光,都是轻啜了一口,气氛方活络起来。
袁行健见谢仲举神色坚定做保证状,不由一笑道:“今日我虽想杀了他们,但此刻看来,却是谢贤弟的做法要更胜一筹,当众处置,一来让其他本地倚仗权势欺人的豪门不敢再有为非作歹之举,取其性命,灭其淫威;二来,三吴百姓对朝廷本已失望之至,此举倒重为朝廷挽回民意,比私下杀掉一两个奸徒要有用的多。”
谢仲举摇头道:“挽回民意,不是我一人就能办到,巡查过后,我会提交一份详尽完整的奏折,贪官该处置,无为的官员也要重新置换,只朝廷官府上下一心,制止豪强,严于法制,方能天下清平。”
袁行健道:“我看谢贤弟似乎说话对江南颇为了解,似乎也有本地口音,若我说的不错,你是江南出身吧?”
谢仲举感慨道:“是啊,只是少年时便在长安求取功名,已多年未曾返乡,连父亲去世都未来得及见上最后一面,只能在异地他乡看父亲生前留给我的最后一封信,看了那信才知道江南如今竟到了这般地步。官员无能,勾结豪门贵戚,许多土地法制俱不但不按令执行,反而千方百计寻找漏洞兼并土地,竟然致使这江南的富庶之地百姓颠沛流离,不少人都是携儿带妻的天涯流浪。”
林剑澜看了一眼袁行健,见他眼中透出一股疑惑之色,自己心中也是暗道:“不知他父亲何时亡故,他不但未回乡守孝,反而做了巡按,按理不应如此,此举也不合朝廷律法。”但听他所言,报国之心却是溢于言表,令人肃然起敬,便道:“谢大人的父亲既然在信中提及江南种种现状,也是颇为忧国忧民。”
谢仲举眼圈一红道:“我父亲他一生并不得志,数次大考皆是毫无结果,最后只在乡村里面做了个教书的先生,平生所愿俱都寄托在我一人身上,因此即便是以死报国,在下也……”却听袁行健打断道:“身在方能报国,你为何又轻易言死?”
林剑澜听他语声颇为不悦,倒有些惊讶,见他眉心紧紧皱起,竟有些担心的神色,道:“袁兄说‘又’,这是何意?”
听袁行健一字字沉声道:“若你手中印信有失,我便自绝堂前谢罪,决不能受辱于这般肖小贼人,他们抢了印信决不会再注意你,趁乱逃走,告诉圣上今日之事。”
谢仲举和那苏文书顿时惊讶之至,苏文书更是长大了嘴,呆呆看着袁行健说不出话来,半晌谢仲举方垂头低声道:“原来如此,袁兄武功高超,耳力目力自然极为出众,那场混乱想必也是袁兄替我摆平的了。”
林剑澜听到此刻才想起在屋顶观战之时,袁行健见谢仲举与苏文书低语后神色大变,原来竟是在一片喧哗中听到二人对话,明白谢仲举欲以死明志,才愤怒之至到出手杀人的地步,但又觉太过,不知袁行健既已为寇,为何对一个官府中人的性命这般关切。
谢仲举淡然道:“事到不得已之时,只能舍生取义,只是值得付出性命的事情各有不同,就像当年周兴被流放之时,雇了若干御寇司和江湖中人为他护送,高手如云,却仍被人击杀,听闻那位侠客自己也是九死一生,杀出一条血路方才得手,明知性命悬于一线,却抱着必死之心都要除此天下人恨之入骨的恶贼,若如袁兄所言,难道他应爱惜自己性命而放过周兴么?”
袁行健顿时哑然,脸色凝重起来,片刻方叹道:“谢贤弟莫要说这些旧事了,你有丹心报主之志,我只有钦佩,别无他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