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页

将心法通读后,赵禹禁不住又想起自己最初学武时想到的那个难题,千金之家与十金之户的比喻。当时他便想到武道之理并非均分而是相合互济,只是不得其法去实现,而乾坤大挪移正是调和这一问题的法门。其中力道互济变化,完全打破两家藩篱,千金抑或十金的变化再无差别,根本将两家并做了一家。

归根到底,乾坤大挪移非是无中生有的功法,而是有中生变的法门。各层心法的精进与否,首先受限于是否拥有足够的内力,非日夜不怠静修琢磨就能精进,心法最后的警戒之语,就是提醒人要自省自觉,不要沉湎其中不得自拔。

这一门心法,比喻来就是贫民小户只能安步当车,日赶十里,高者小康之家便可牛车代步,日行百里,而大户之家却有千里神驹,日行千里。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想将心法修炼到最高境界,须得首先拥有足够的内力。

得出这一番道理,全因赵禹现在玄功已臻大成,而所学传承又皆是世间最顶尖的功法武功,因此才能高屋建瓴看待问题。明教历代教主,皆是惊才绝艳之辈,但也不乏苦练乾坤大挪移而走火入魔者,这并非他们才智不及赵禹高深,而是因为看待的角度不同,武道上的造诣见解不及赵禹的高度。

有了这一番体悟后,赵禹继续以内力推演乾坤大挪移的变化,从第一层到第六层一蹴而就,只是到了第七层的时候,演变却变得生涩起来。与前六层的圆润如意行云流水不同,这第七层心法有的自相矛盾,有的却根本不通。

这样明显的区别,赵禹略一思忖,便猜到应是这心法的创始人也未达到功法第七层的境界,所思所想全是遵循前六层的经验,因此才每每失于偏颇。

这般一想,他又蠢蠢欲动起来。乾坤大挪移心法别出机杼,给了他许多启发,顺着这个思路,脑海中生出了许多想法。正好这乾坤大挪移心法也未达圆满,他便掩卷推导起第七层该有怎样的变化。

略一转念,他从衾被中取出一片绒毛,放在了桌面上,两手放在绒毛两侧,以乾坤大挪移的心法催动内力真气。随后那绒毛便受气劲鼓动,冉冉升上半空。赵禹将乾坤大挪移由浅至深的演变,那绒毛飞舞初时还只有直来直去的变化,随着功法变化渐深,绒毛舞动的轨迹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流畅,就像一只万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一般,灵动飘逸,难以捕捉。

当功法运行到第七层,绒毛的飞舞越发快捷,但却没有了条理可循,少了翩翩舞动的灵动,变得无头苍蝇一般横冲直撞。

将第七层心法运转数遍,望着横冲直撞的绒毛,赵禹也渐渐明白了心法问题出在哪里。由于功法的创造者也未达到第七层的境界,只能遵循经验发挥想象力求变化。殊不知这样一来,却陷入了和那些苦练功法却无寸进而走火入魔之人一样的境地。

乾坤大挪移的变化到了第七层中间已经繁复到了极点,若再一味强求变化,势必会陷入亢龙有悔过犹不及的恶劣循环中。所以,这第七层的心法立意之初便错了,不该是再费尽心思去推演更繁复的变化,而是要对前六层的心法作出一个总结,同时达成一个变化由繁至简的圆满!

一旦清楚了这个道理,赵禹便迫不及待试验起来。只是乾坤大挪移的变化已经达至极点,稍有不慎行岔了功,便会激发连锁的反应使得整个内力的循环崩溃坍塌,以至于走火入魔。这个过程中,赵禹无数次推演出错,所幸他武功已臻大成,全身百脉皆通,不会陷入内力失控走火入魔的境地,一旦有了失控的征兆,玄关一窍便陡然大张,将骚动真气尽皆纳入,流转一番,复又变得平和起来。

只是,那舞荡的绒毛却遭殃了,每每行功出错,便会被激荡的气劲搅得粉碎。

清晨时,小昭早早的起身,洗漱一番便赶去赵禹的房间。

对于这个时而谈笑无忌,动辄翻脸杀人,同时又狡猾无比的魔君,小昭心中不无畏惧,每每面对他时,便会有心惊肉跳的感觉。这样的人,哪怕是和颜悦色,也充满了危险,令人禁不住心生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