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页

叶琛闻言后,苦笑一声叹息道:“赵大人也是一片赤诚之心,只是书生意气浓了些,未免失于时宜。不过他在江南士林颇有名望,这番也并非全做无用功,举荐来一些江南士子,其中颇有一些可堪用的人才,还要总管酌情量用。”

说着,他便罗列出几个人名,并作简单介绍,皆是在江南士林极富名望者,如吴中才子高启之类。

赵禹对江南士林的出色人物也略有耳闻,听到叶琛的讲解,才晓得大哥散尽家财折腾这些年,也并非全都是浪费,的确是厮混出不小的名望,结交了一些真正有才情之人。原来士林和武林也无甚太大区别,除了门面要敞亮,一些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

他笑着点头道:“待抽出时间来,一定要见这些人一见。”

原本的总管府已经被赵琪占了,赵禹便借府衙之地,召集一干总管府幕僚前来议事。

一城一地,民生尤重,赵禹先是听取了众人各抒己见,而后又商讨归纳出一整套完整的安置流民的策略,务求在最短时间内将蜂拥而至的难民安置妥当。幸而滁州现下仍在高速发展,芜湖水营船坊等皆需要大批人手,可以尽量将负担转化为人力。然而还有更迫切的一个问题,那就是粮食。

滁州现下四望皆敌,且不说张士诚与方国珍,原本关系最缓和的徐寿辉现在也旗帜鲜明与滁州敌对起来。这个问题,现在却没有太好的办法,除了滁州皖南两地多年的积累之外,也只能依靠商贾不惜花费重金、跋山涉水运输来。可以说,未来两年之间,粮食将是制约滁州发展最大问题。原本尚算宽裕的开支,仅此一项,便入不敷出,捉襟见肘。

要打破被封锁的僵局,要瓦解张士诚与元廷脆弱联盟从而攻下集庆,赵禹发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他将没有闲暇时间。

总管府越来越繁杂的事务,原本精简的构架也渐渐不堪用,势必要扩建起来。这件事,赵禹转手交待给长史刘伯温和参谋朱升,要他们快速拿出一个章程出来。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事情,一直到了夜里,也不过处理了一半。赵禹虽然尚有精神,可一干谋士却非武林高手,已经难掩倦色。眼见到众人皆蔫蔫没有神采,频频痛饮酽茶解乏,赵禹索性摆摆手,让众人暂且退去。

在将要离开府衙时,原本昏昏欲睡的老参谋朱升却又来了兴致,拉着赵禹云里雾里说了半晌,无外乎什么人才匮乏,野有遗贤不得用之类。赵禹咂摸半晌才反应过来,老先生这是在劝谏自己要开选士之路,而不是依靠原本简单的举荐抑或征辟。所谓选士者,无外乎科举。

隋唐以来,科举便是国朝选拔人才、收拢人心的最可靠手段。哪怕以元人朝廷之强势,也不得不在这一个方面做出妥协。不过这种国之大典,却非草率就能举行。尤其现在滁州仍然只是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镇淮总管府,且不说根本没有资格举办这种抡才大典,即便勉强为之,也难收到奇效。

因此,听完朱升的话,赵禹皱眉沉吟道:“这件事,似乎有些操之过急吧。”

朱升连忙说道:“倒并非即刻便办起来,不过必要的准备也该提上日程了。待集庆城下,平定江南之后,方可能立时着手去做。”

赵禹想了想,便点点头,说道:“老先生所言正是,不若就先造一造势。”

送走了朱升,赵禹也禁不住笑起来。他是赵宋皇室后裔,在滁州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尤其大哥这一通闹,益发搞得人尽皆知。这一番利弊权衡,也难讲清楚。若说赵琪搞这劝进把戏,也并非全都一无是处,最起码,在江南士绅心中已经埋下了一个意向。

而另一方面,他继任明教教主之后,在刘伯温等人引导推动之下,更成了广大明教众心中尊崇无比的现世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