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页

“小心驶得万年船……”东方迷提醒一句,略一思忖,又道:“嗯……找个坛主向教主进言,就说神教自去岁至今,接连大战,损失惨重,诸多坛主、香主空缺,应当补充些高手恢复神教元气……听闻黄河流域、渤海之滨、青海高原等地的黑道高手近年来颇为泛滥,不妨派人前去招纳!”

童百熊道:“那些都是亡命之徒,生性桀骜不驯,恐怕不会轻易臣服!”

东方迷意味深长的道:“教主神功无敌,谁敢不服?不怕被吸干内力么……”

童百熊正要说教主未必会亲自出马,忽然醒悟过来,点头道:“明白了,我会安排好……”

言罢两人一齐俯视着教主寝室处的堂皇灯火,默默想着各自的心事。

而时至深夜,寝室内寂静无声,只有任我行仍在榻上打坐调息。

好半晌,任我行收功吐气,睁开眼睛,移坐榻边,拿起矮桌上的茶水饮了一口。随即鼻间深吸一口气,只觉玉枕穴中和膻中穴中有真气鼓荡,猛然窜动,胸口固然闷痛,耳中更似焦雷轰响,脑仁一疼,一口茶水不由噗的喷在地上。

任我行脸色难看,愣愣的举着茶杯思索起来。吸星大法的隐患比他想象中要严重的多,原以为只是吸来的内力无法真正融合,偶有反噬,只需频频压制,还可暂时忍耐,慢慢想法化解,而一旦猛然吸气,胸前膻中、脑后玉枕二穴真气鼓荡乱窜,以致五脏六腑之气滞涩,脑后浊气淤积,终究难以忍受。若是与人动手之时发作,更是极为要命,绝非只是若干小小缺陷而已……

任我行师承原本出自道家,随后加入神教,武功兼得两家之长,在神教内诸多传承中也属极为高深的一支。他自身更是兼具师门及神教所有传承,于武学一道的造诣已属当世前列,因而他很清楚,外功招式偶然练错了,不过是损伤肢体气血的小问题,以内功和药物慢慢恢复即可。就算是普通意义上的内伤,也可经过旁人或自身的内力疗养。但是,内功根基上出了差错,绝对就不是随便打坐运气或吃些丹药就能够纠正过来。

若要修正完善吸星大法这般绝世武学,须得精通人体【阴阳五行气机】的运转规律,精通【精气神】之玄妙,精通气血内息的各种养练转化之法,其间之复杂难明绝非野路子出身的普通江湖人所能想象。就算任我行这般武学理论的“教授级”人物,短时间内同样一筹莫展,无从下手,颇有“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感。

第一百零九章 先天境界(上)

武林中内功练气一道,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上古的诸子百家时代。传至秦汉之时,道家、阴阳家、兵家、医家、方士、鬼谷子等等传承,均有涉及一些养气、服气、练气、呼吸吐纳之术,只不过有深有浅,有粗有细罢了,其时各家各派所练之气虽然有所不同,但到底未能彻底定型,也很少有完善的功法。其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诸子百家的练气士大多汇入道家,少数归入医家、兵家,剩下的蛰伏山野,难脱湮灭。道家练气之法因而大盛,又痴迷于追寻长生修仙,其间无数功法被总结、完善出来,流传于世。直到三国时期,大量运用练气之法提升气血力量、增强武力的方式才开始在习武之人中大肆扩散开来,但是,那时的修炼之法基本都是由外而内,先练外功,强壮筋骨气血,同时配合简单的呼吸吐纳,渐渐练出内劲,再根据内功心法引导精元真气,培植内劲,而出招之时,也是用得沙场招数,类似外家功法,拳拳到肉,或尽量选择长兵器马上作战,极少有使用什么剑气、掌风、指风之类的轻巧招数。之后又经数百上千年发展,沙场武功与江湖武学渐渐分道扬镳,各成体系,但仍旧藕断丝连,相互影响。

在传承久远的武学流派出身的任我行看来,能够大胆说出并深深相信“天下武功出少林”之语的人一点儿也不好笑,因为这种人本身铁铁的是“武学外行”或“武学文盲”,就算他会武功,甚至武功高强,但在武学层次上,绝对是个只会照本宣科之人,也就是只会照着武功秘籍亦步亦趋的死学苦练,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若没有滔天运气或特殊机缘,终其一生也就只会自己练武学武,不会剖析或传授武学的本质原理,更别提修改或创造一门极高深的武学,顶多只能拾前人牙慧,修改出三招两式,冠以自己的名号,就成了独家绝招,并洋洋得意,实则华而不实,未能嵌入深刻的武学至理,根本无法长远流传下去。当然,现实里这种人才是江湖的主流,从江湖野路子到一派掌门都难脱如此藩篱,所以武学的传承才会一代不如一代,顶尖的高手越来越少。而据他所知的武林秘史,“天下武功出少林”这句话恰恰应该倒过来,实际上是“少林武功出天下”才对,无论是最早的达摩祖师创造易筋经、洗髓经、金刚不坏神功等少林核心绝学时借鉴过天下各自武学流派的优点,还是“十三棍僧救唐王”之后,少林威震天下,趁机借助大唐朝廷之力搜集天下武功秘籍,融汇创出“七十二绝技”,少林武功从来都是以天下各门各派的大量武功为基础推演融合而来,绝非是少林凭空创造出大量武功,并将之推广天下。不仅如此,此后的近千年来,少林内部一直设有达摩院,院中集合寺内武功最高的武僧大师傅,专门研究天下各门各派的武功,并择其精华融入少林七十二绝技之内,所谓的“千锤百炼”绝非虚言。

任我行闲暇之时也曾总结过,武功无非两个作用,强身健体和打人杀人。所以,从古到今,往往创造武功之人,多为道家练气士、佛门高僧以及沙场兵将、盗贼劫匪。而且,前两者学识渊博、心境高深,多会创造精微奥妙的内功,后两者刀头舔血、厮杀不断,多会创造简单狠辣的外功招式。

武林门派,大致可以算作四者间的交汇和缓冲所在,因而也能够勉强集众人之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