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矩惭愧道:“侄儿只记得六七成,懂得一两分……有负伯父厚望!”
裴让之微笑颔首,赞道:“很不错了……你祖父创了这【春秋简易】千字心法之后,曾有规定,家中子弟在二十岁前,只能听闻一遍,能得几分就是几分,个凭造化。二十岁后,才能通读全篇,矢志精修……可不怪伯父吝色!”
第二百七十一章 画龙点睛
儒家重修心养性,明辨是非,需要的是博古通今,广鉴众长,不偏不倚,最忌受限于某一家一姓之言,心含偏见,正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所以,对于宗师级儒家高手裴陀会留下训示,要后辈子弟二十岁前只能听一遍【春秋简易】心法,而不给通篇细阅,裴矩并不意外,反觉得这种做法正是裴陀深得儒家真髓的象征。
若是后辈子弟们从小就开始按部就班的修炼此种微言大义的【春秋简易】全篇,观念根深蒂固之后,九成九的人都会终生深陷于此篇心法之藩篱。
一叶障目之下,再难窥视到更高境界!
反而二十岁前只听一遍心法的话,绝大多数子弟都记不全,只能牢记印象最深刻的残章断句,往往也是最适合自身的一部分。
再以此为借鉴,在通读诸多儒家经典时查漏补缺,以自己的感悟凑齐心法缺少的部分,重新融汇成一篇大致完整的心法,而且多半会跟【春秋简易】的原版颇为不同。
这是逼着后辈们早早的自出机杼!
而在二十岁后,后辈们都已有了独属于自己的或高明或粗浅的半自创心法,再通读宗师级的【春秋简易】心法全篇。
两相对比,后辈们就可清楚的看出自身与裴陀的差距,以及自身的优点与劣势,更能隐约明白自己之后的路该怎么走……
裴矩心里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十分高明的教育方法,优点在于裴陀自身的最高成就不会成为后辈们的终点和桎楛。
但缺点也显而易见——真正能够自出机杼,创造高明心法的后辈终究还是极少数,大多数后辈只能创出一门粗浅心法,以致武功平平。
而他们在二十岁后固然能够通读【春秋简易】全篇,却又错过了塑造心性的最佳少年时期,心有偏见下,与【春秋简易】心法的契合度大幅降低,就算转修此心法,成就也高不到哪里去!
裴矩暗暗揣测,恐怕大伯父裴让之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沦落为一流高手中的吊车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