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她仗着王建英的抚恤金和自己一身好手艺开启了点心大业。在要啥没啥的年代,带着家族厨艺传承的她,对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可谓降维打击,直接开创了“点心流”,把自家产品与普通糍粑丸子之流完全区分开来。短短几个月时间,本钱翻了几倍不止。
再然后,她精准的瞄上了空白的酒业市场,利用葡萄与鸡爪梨的特性,与苏兆明合作生产出了一大批果酒,甫一上市,立刻遭到各方疯抢,几天之内收回全部本钱,后来每一天的收入尽数算作纯利润。
如果说他们的生活真的是本小说的话,陈海燕无疑就是那个天道亲闺女的女主角,一路冲杀宛如开挂。连公认的苦逼寡妇的日子,都被她混得风生水起。活脱脱大女主爽文的节奏。
奈何本书作者八成是个写现实流的,不仅在背景设置上细腻至极,连查资料也超乎寻常的严谨。完全没有普通年代文胡扯蛋的情操,一副我非要写现实主义的嘴脸。于是满脑子大女主玛丽苏的陈海燕哐当一声,被铐在了公安局的水管上。
整间屋子全是衣衫不整头顶鸡窝的二流子,只有她一个秀秀气气的女人家,仿佛是只绵羊进了狼窝。哪怕人人带着手铐,光是言语上的调戏与羞辱,都让陈海燕悲愤得想死。
这点骚扰都算小事了。身为人类,免不了吃喝拉撒,局子里的女公安奇少,陈海燕一边口渴一边想上厕所,可公安们压根懒得理他们。说句到家的,别看二流子们形象不好,可一屋子人当中,背负投机倒把的陈海燕反而是罪名最严重的那个。公安能对她有好脸才怪!
除此之外,来来回回的审问与呵斥,也让陈海燕无法忍受。在陈海燕的印象里,警察叔叔多半是和蔼可亲的,不小心丢个钱包,警察看见了能柔声安慰她半天。哪见过拍桌大吼唾沫横飞的工作人员?
可以说穿越后的“事事顺利”让陈海燕彻底放松了警惕,加之她对30年代的认知基本来自于各类小说,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被后世盖章批判的十年到底是怎样的混乱与疯狂。
甚至于说,比起真正地里刨食的绝望农民,连开篇便被婆婆打了个头破血流的林秀芬都是无比幸运的。真按30年代的标准,她们二位妥妥是女主角待遇。
所以陈海燕直到被铐在水管上,艰难的保持着半蹲的别扭姿势时,才第一次真正意识到社会的残酷。
小姑娘无助的哭了起来,但家人远离、亲友不在,周围除了起哄看热闹的二流子们,谁又能搭理她个犯了政治错误的人?劳改一词反复出现在她心中,吓得她想厉声尖叫。大队里的农活都做不来,劳改农场她能活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