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页

他和沈伯言还是同窗,可惜只有在蒙学时,后来林夫子很快便考中童生,接着就是秀才与沈伯言渐行渐远,如果不是这次沈弈的拜师,可能两人从此没有交集了。

然后他还顺道诠释了科举为什么要考算术,起初科举并不只是考“文科”,在还是唐朝时期,科举分为制科和常科。常科有五十多种,而算术就是其中之一,即明算科。

但是其知识狭窄,缺乏从政所需的文官素质,罕有获重用者。算学出身者自然在历史舞台上的作用微乎其微,故而此科出身在仕途上不受世人重视,参加此科考试的人数很少,在整个唐代都不兴盛。

紧接着就被废除,直到宋末,平朝开国皇帝赵和平的出现,算术才重新出现在世人的眼前,可让科举从一开始就加入算术的却不是他,是他的皇后。

传言皇后娘娘出身世家大族,从小就饱读诗书,有高人在她年幼时,与她在禅房交谈数日,出来第一句话便是宣称她生而知之,乃是圣贤转世。

她对赵和平的统一事业也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当她提出要把算术重新加入科举时,才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算术一门,一直是“有术无学”,《九章算术》共有两百四十六个算题,全部都是算术、算法的具体应用,其余的算术著作,基本如此。

但也正因为它的“实用算志”,在多年以后,科举大军愈来愈多,可录取的人就那么多,落榜的一些学子手不能提肩不能扛,除了读书一无是处,快要饿死时,平朝选择给他们安排在底层小吏官职,解决了就业。还解决了包括土地丈量、谷仓容积的计算、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等等问题。

除了没有录取的学子,还有日益臃肿的童生、秀才人数,他们的生活开销全靠朝廷养着,对财政用是一大比支出,然后平朝就强制任用他们为官。这些人的落实除了解决了吃白饭的问题,还意外的让每年的税收增高。

原本会附庸风雅的在朝为官的文人也多了些“实际”,对此意外的没有什么异议,平朝甚至因此多延续了数百年,正有诸多实际好处,渭朝更是把原来府试才考的算术提前到了县试。

在林夫子的口中,沈伯言就极其不喜欢算术,幸好平朝只在童生试的最后一关院试考算术,他考中童生后,便不再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