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页

张氏沉默了许多,望着长大乖巧的女儿,她忆起了小时一家三口都在对方调皮的日子,呐呐道:“好,记得平安。”

第82章

沈弈回家的第二天,风声便传了出去,以前的许多故交登门拜访。

儿时伙伴许作在考上秀才的那一年成了亲,孩子也生了一个。那时的沈弈在学院深造,收到他寄来的书信时,成亲礼的时间都过了,当然没有参加。为此,沈弈备了不少礼物给这位儿时伙伴“赔罪”。

自从沈弈在科举之路上大放异彩,把当初一同学习的同窗甩着脑后一心苦读,他们便许久没有交谈过,寥寥说了几句以前小时候的话,就只剩村子里的学堂可以聊了。

村学这几年开办的挺好的,许作虽说打算继续科举,看能不能走的更远,但他平日里也经常去学堂里教学几次。村学里的学生慢慢的长大,听他说,入学年纪最大的一批十一、二岁的孩童,如今皆快到十五岁,学得还算不错,就等来年下场考科举了。

在学院的这些年,沈弈没有忘记关注自己离开善化县前办的村学,一直有在默默关注,自己考试得来的银子大多是补贴进了学堂。

这些孩童中比入学时少了几个,是中途不读了。按理说难得有读书的机会,没几个希望子孙出息的家庭能放弃。但总归架不住天灾人祸,他们家中的劳动力实在是缺,那孩子到了必须回去的地步。

学堂不是做慈善的,如今里头有二百多号孩童,要供他们到十五岁,沈弈的“小金库”已经有点捉襟见肘,亏得家中做生意的沈叔举等人和好友帮衬一二,这村学一直开办下去无异于天方夜谭。

说起这时,沈常安有几分无奈。

他比许作晚来一盏茶的功夫,而立之年的沈常安蓄起胡子,不复少年的模样,多了几分沉稳。

过了三年,老里正还活着,沈常安没有接他班。沈弈不管村学的日子,是他在管。他依旧记得老里正的话,协助家族里希望最大的四郎中榜。但沈弈如今是要上京城考会试,当官老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