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了问船上的官役后,沈弈得了答案。
这一切跟漕帮有关。
宣武十年前,漕帮是早就存在了,可追溯到平朝。它因漕运而来,一直处于半灰色的尴尬地位,因此没有什么知名度,势力也没有多大。
而宣武十年过后,有皇名傍身的漕帮,成功的“合法化”,排除异己,吸纳了众多船工。有漕帮在,那些猖狂的海上盗贼无容身之地,死了死,跑了跑,要不然就是加入漕帮,遵守朝廷的规矩,为朝廷所用。
说起来,沈弈也见过漕帮,是其中的几个小成员。在上一次官船靠在某处码头时,他看见漕帮的人在收漕粮,也就是保护费。
意料之中情理之外,是小商户自愿的。小商户认为漕帮可以提供保护伞,便纷纷投靠他们,请他们代交漕粮,以避免官吏的敲诈。
漕帮也愿意包揽此事,于是进化为“包户”。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小商户喂一个漕帮肯定比较便宜,漕帮一人独吞也肯定比分肥的收益高,这是双赢的局面。
但是
沈弈回想起来,觉得漕口如此一包,官吏的敲诈面缩小了,为了维持原有利益,只好加大敲诈力度。没有找到保护伞的小户便遭到了更凶狠的搜刮,会造成了畸轻畸重的局面,民怨积累到一定程度沸腾了。
不过现在还远没到那种程度,漕帮当下不过是由纤夫、船夫、船工等底层百姓组织起来的,替朝廷运输粮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