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页

沈弈肯定不是愣头青,当看见考题时,他心中已然起了一篇草稿,围绕“实政”和“实心”两方面,再细细推敲几个来回,也就有把握了。

朝廷准备的墨和毛笔是上品,沈弈握在手中,感觉如虎添翼,笔下生风。

从辰时开始,高高在上的渭帝通常待上一个多时辰便会离开,当然也有例外,本次就是,他足足又多待了两个时辰才走的。

在离开前,还下来走进贡士席上逛了逛,不过专注做题的沈弈哪里会注意到这些,等人走了还不知。

他下笔写之:

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郅隆之理。

沈弈答卷中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回答,帝王执掌国家政权,要把国家治理得和谐兴旺,就必须有“实政”和“实心”,就是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和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

接着,他要对这种治国办法和治国思想作了解释。

所谓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就是国家要定纲立纪,要颁布法规法令,并且要把这些法规法令放到各种文件之首,张挂到各级官府的大门口和室内最显眼的地方,下发到全国各地,让全国的百姓不但熟悉,而且要自觉遵守。

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实行了,全国上下就有法可依,人们的目标明确,视听不乱。所谓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就是要振奋懈怠懒惰的人,激励精明能干的人,从朝廷到地方,全国上下,一呼百应,步调一致,法度不乱,人们的精神意志无不畅达,想的和做的都一样。全国各级官员才能配合默契,百姓口服心服。

有了这样的治国办法和治国思想,国家不仅有驾驭天下的能力,而且能昭示国人守住天下;不仅有约束天下的法令条文,而且能统一百姓的思想。只有这样,国家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达到长期兴盛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