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讲一下满清的支柱产业——人参。】
【美国成立后,为了发展经济,开始与大清贸易往来,让大清卖不出去的丝绸与陶瓷短暂的被美国接手。】
【美国考察过大清的市场,发现大清贵族很喜欢人参,恰好,美国不仅产,本国人还不喜欢。
于是,他们带来了大量的人参!】
人参并不是华夏独有,也不是亚洲独有。
1701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皮埃尔·杜德美来华传教,由于其精通地理、数学和植物学等“西洋技法”,清廷将其派往冀北、辽东、满洲一带测绘地图。
在测绘地图的过程中,杜德美接触到了华夏人非常在意的一种“灵丹妙药”——人参。
因为杜德美精通地理,首先他根据华夏人参的生长环境,北纬39度到47度之间,猜测本土是否也有人参。如果有,就可以卖给喜爱人参的华夏人。
杜德美人参的药用价值、形态、生长环境和采集方法等详细资料,以及自己的猜测传回法国,并且在几本科学杂志上对其进行了介绍,引起了另一位名叫约瑟夫·拉菲托的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的注意。
恰好,约瑟夫·拉菲托曾经在魁北克印第安人——易洛魁人那里看到过的一种类似的草药。
于是,拉菲托再次启程去北美,找到了想起了自己易洛魁人的巫医。
巫医介绍,印第安药材“嘎兰特恩”,意思是“像人草”,根部类似人形,于是到了当地去寻找。找到之后,发现与华夏人参同属五加科,但是有些许差异,于是命名为“美洲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