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是个聪明人,从叶孤城面目表情有了些微变化开始,他就一个激灵惊醒,立刻将这件事圆了过去,只是点点头郑重道:“好。”

英雄不问出处,叶孤城既然已经展现出了他自己的能力,稍微帮一帮对方又有何妨?

他心中忽然涌上了一种因为被信任而产生的快意,他的父兄相信他能够报仇,与旁人相信他能够报仇是两码事。

被有名士风度的人信任,这可以说是一件很令人骄傲的事。

他们两人又天南海北地一通聊天,什么天下大事,国与国之间与众不同的风俗,什么都说上一点,叶孤城本来就不是一个多话的人,全程他基本都在倾听,在关键之处插上一两句,堪为点睛之笔,更让伍子胥信服。

在他心中,叶孤城的形象已经上升成为饱学之士了。

然而被他当做是饱学之士的叶孤城却在心中悄悄松了一口气,还好最近的补差起到了效果,否则他甚至听不懂对方在说些什么。

谁叫他一夕之间变成文盲,只能在“高龄”学习各国文字?

这么想想,他也确实是个天才,起码在学习力上无人能敌,这年头的字不算多也不算少,但是各个国家的文字都不完全相同,更不要说是籀文这种可以说是高难度的古文字,还有什么度量衡之类的常识,在秦始皇统一之前每个国家都很不一样,偏偏这些玩意儿确实一个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他要学习常识,然而所谓的常识却是一个无比庞大的体系。

其实他还思忖着如同贵族人家的小童一般,学学这古代的蒙书,然后再弄各家学说竹简好好看看,这年头其实有很多可以流传千古的著书。

想到这,叶孤城又默默补充一句,不,不是这年头,应该是往后小几百年的战国才对。

战国才是真正各种学说百家争鸣的年代。

至于为什么忽然灵光一现,要伍子胥帮他入了吴籍,也与战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