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无愧于历史

《父亲》的火爆几乎是创纪录的,哪怕是八十年代最开始的那几年,人艺和首都剧场也少有现在这样的热闹喧嚣场面,林朝阳要想拿几张门票其实不是问题。

冯济才如此想,实在是他做人厚道。

“说起来真是想不到,《父亲》的改编话剧竟然会这样成功,你这份功力真叫人佩服!”冯济才又说道。

“其实我也没想到。应该说还是故事本身的叙事和结构比较适合话剧舞台,当时人艺的刘锦云找到我时,我想来想去,还是觉得这部小说比较适合话剧改编。”

冯济才说道:“这就更证明了你的能力和眼光。我看这次话剧火爆,你的小说恐怕也要再热一回。”

“这不现实,话剧的影响力还是太小了,又不是电影。”

“至少在京津冀地区会这样的,你知道我身边有多少小年轻现在心心念念的要进京看一回《父亲》?”

冯济才笃定的语气让林朝阳都有些不确信了,《父亲》的话剧影响力竟然有如此大?

两人聊了一阵,保姆来叫吃晚饭。

见林朝阳和冯济才的话题一直围绕在话剧上,冬冬也忍不住开口说道:“爸爸,你帮我也弄几张门票吧。”

“你要票干什么?”

林朝阳这话是明知故问,可谁让刚才这小子对老父亲出言不逊呢?

“我身边的同学都想看这部话剧。”

冬冬刚转学到燕大附中,搞几张《父亲》的门票,正好可以跟同学们打好关系。

“你小子还挺机灵!行吧,回头我打个电话。”

又过了两天,距离香江回归还有不到十天,举国上下都充满了期待,媒体上关于香江、回归的话题变得越来越多。

6月25日,在经过了几个大城市的试映后,已被全国各大媒体炒得红红火火的《鸦片战争》终在燕京举行首映礼。

首映礼由参知政事、鸿胪寺卿钱老主持,政府方面给予《鸦片战争》的重视在中国电影史上尚属首次,其中的内涵不言而喻。

电影上映前,宣传工作已经铺开了一个多月时间,再加上这两年来国内媒体不断的热炒。

《鸦片战争》上映即火爆,全国各大城市的电影院内外一片热闹景象。

时隔两天,《鸦片战争》又在香港举行首映礼,地点选在了尖沙咀的林氏戏院,林朝阳特地从燕京赶回香江以表支持。

下午5时,尖沙咀戏院门前影迷云集,人山人海。

首映红毯开始,现场星光闪耀,程龙、李连杰、周润发、周星驰……

香江电影黄金一代的重量级明星悉数亮相,闪光灯组成的光幕一刻也不敢停歇,生怕错过哪个明星。

一场电影首映礼来的明星嘉宾阵容之强横,哪怕是香江金马、湾岛金像也无法企及,跑惯了娱乐新闻的狗仔们难免惊叹。

让这些狗仔惊叹的地方还不止于此,往常电影首映被娱乐记者占领的媒体采访区今天却不太一样。

不仅有《明报》《南华早报》《大公报》等香江知名大报的记者出现,还有新H社、《环球时报》《朝日新闻》《联合报》《星岛日报》等海内外重量级媒体的近百位记者出席。

另外还有星空卫视、凤凰卫视的镜头全程直播。

“活了这么久,今天才算是见到什么叫大场面!”

《明报周刊》的狗仔阿良忍不住感慨了一句,也许欧美那些大牌国际电影节的场面可能更大,但阿良没见过,今天《鸦片战争》的首映礼是他这辈子见过阵仗最浩大的首映仪式了。

说罢他便看到林朝阳夫妻俩出现在红毯上,照相机镜头立刻锁定夫妻二人。

林朝阳和陶玉书平日里很少出现在媒体镜头里,但今天《鸦片战争》的首映不一样。

香江回归在即,反映香江当年是如何被割让出去的《鸦片战争》上映,不仅是应景、是献礼,更是对广大香江民众的一次历史普及和爱国教育。

除了夫妻两人,今天的首映礼最大的不同是在于不仅有明星,香江许多商界人士也出现在了红毯上。

霍家、郭家、郑家、李家、许家……

随着越来越多的商界大佬出现在红毯上,许多记者也品出了不同的味道。

“林生、林太的面子这么大吗?”有年轻的狗仔忍不住内心的好奇随口问道。

一旁的经验老道的同行阿良指点道:“林生、林太面子是大,但还没办法大到让全港的富豪都出动。”

“什么意思?”

“靓仔,刚跑新闻吧?”

年轻狗仔感觉被人看轻了,不服气的问了一句:“怎么了?”

阿良也不生气,“你以为今天只是一场普通的首映礼?”

“当然不普通。回归在即,《鸦片战争》自然是有着特殊意义的。”

“怎么个特殊意义?”

“额……象征了内地的主权。”

阿良点了点头,“说得不错。这些大佬与其说是来参加首映的,不如说是来站队的。”

这种东西一点就透,年轻狗仔立刻恍然。

他又忍不住问道:“过两天不是还有回归仪式嘛,他们不一样会出现?”

“你以为那是谁都有资格能出席的?”

两人正说话间,红毯上有出现了一个最近在香江社会风头正盛的面孔。

“我怎么看你有点紧张?”林朝阳问章艺谋。

闻言,章艺谋不禁苦笑,“别说是我了,您问问谢导,看看他紧不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