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6章 笑傲江湖(新历 三)

………………

正月十五,寅时七刻,德胜门外。

夜幕还未完全褪去,浓稠如墨的黑暗在灰白雾气的侵蚀下渐渐消散。接官亭笼罩在这层厚重的雾气之中。

北风裹挟着刺骨的寒意呼啸而来,发出尖锐的呼啸声,十八面龙旗在狂风中猎猎作响,旗杆被吹得剧烈晃动,旗面早已被冻得僵硬,凝结的冰晶在风中相互碰撞,发出细碎的咔嚓声,随后如雪花般簌簌落地。

一夜未合眼的礼部官员们正躲在亭内避风。黄幔台搭建得并不顺利,木楔死死地卡在冻土里,任凭工匠们如何用力,都难以钉入分毫。工匠们呼出的白气瞬间在空气中凝成霜花,他们不得不烧来热水,不断浇灌着坚硬的冻土,试图让榫头能够顺利松动。热水泼在地上,瞬间腾起大片白雾,与周围的雾气融为一体,不一会儿又重新冻结成冰。

“来了!”

瞭望塔上的锦衣卫突然厉声高喝,声音在寂静的清晨中显得格外突兀。

远处,马蹄声由远及近,随着马蹄声越来越清晰,地平线上出现了一抹青色的身影,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

杨俊民立于首位,望着那道身影,手指无意识地微微颤抖。深吸一口气,想要稳住自己的心神,可胸腔内的心脏却不受控制地剧烈跳动着。五十年来,他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见过无数大风大浪,却从未像此刻这般心绪难平。

白马踏霜而至,在百步之外猛地停住。

易华伟抬手轻轻一按,骏马仿佛受到某种无形力量的驱使,前蹄高高腾空,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地面上竟无半点尘埃扬起。

英国公府的亲兵们见此情景,本能地纷纷后退。他们跟随英国公南征北战,见过不少身怀绝技之人,但如此精湛的“踏雪无痕”内功,却还是头一次见到,这等功力,显然已臻化境。

易华伟身披玄色大氅,大氅下摆随着北风轻轻摆动。内着的青色云锦箭衣,纹理细腻,针脚细密,一看便知是出自能工巧匠之手。腰束蟠龙纹犀角带,蟠龙雕刻得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会腾空而起。

身形颀长,肩宽却不显魁梧,整个人给人一种恰到好处的感觉。身高目测比周围的官员高出半个头有余,身材匀称,既不显得瘦弱,也没有过份的肌肉线条。他的双腿笔直修长,站立时犹如一棵挺拔的青松,沉稳而坚定。

面容棱角分明,下颌线条刚毅,给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感。眉骨突出,眉毛浓黑如墨,微微上扬,透露出一股英气。双眼深邃如幽潭,目光平静却仿佛能看穿人心,让人不敢与之对视太久。鼻梁高挺笔直,嘴唇薄而紧闭,嘴角微微向下,似乎总是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冷峻。皮肤呈健康的小麦色,没有一丝多余的赘肉,显得十分紧致。

举手投足间,没有多余的动作,锋芒内敛却又让人不敢逼视。那股与生俱来的气质,既不同于皇室成员的尊贵华丽,也不同于江湖草莽的粗犷豪迈,仿佛是两者的完美结合,却又自成一派,令人捉摸不透。

回过神,杨俊民上前一步,恭敬地拱手道:“殿下远来辛苦,请入亭受礼。”

声音虽平稳,但微微颤抖的尾音还是暴露了他内心的紧张。

“有劳诸位大人在此等候!”

易华伟微微颔首,翻身下马,动作利落干脆,落地时轻如鸿毛,靴底竟未在霜地上留下半分痕迹,随后朝着接官亭缓缓走来。

百官们屏息凝神,注视着易华伟的一举一动。随着他的靠近,众人心中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仿佛有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胸口,让人喘不过气来。走到接官亭前时,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踏入接官亭,易华伟微微一笑,目光在亭内众人身上一一扫过,将众人的反应收入眼底。

礼部尚书周道登手捧着诏书,抬脚准备上前。诏书用明黄色绸缎包裹,边角绣着金线祥云,此刻在他手中却变得格外沉重。

周道登喉结动了动,试图吞咽口水,却发现喉咙干涩得发疼。

当易华伟的目光扫过来时,双脚像钉在地上,原本背熟的诏书内容突然从脑海里消失。那双眼睛平静地看着他,既没有催促,也没有喜怒,周道登却感觉浑身血液都要凝固,下意识屏住呼吸,直到对方移开视线,才敢缓缓吐出一口气。

户部侍郎张问达站在文官队列里,左手藏在广袖中,死死攥着那份写满税制改革建议的奏折。纸张被他捏得发皱,指尖传来微微刺痛。原本准备好的措辞在易华伟踏入接官亭的瞬间消散。低头盯着自己的皂靴,余光瞥见对方衣摆掠过青砖地面,却始终不敢抬头。心中反复思量着奏折里那些尖锐的建议是否还能说出口,掌心不断渗出冷汗,将奏折边缘浸湿。

都察院左都御史高攀龙站在廊柱旁,眯起眼睛,目光随着易华伟的脚步移动。对方每走一步,靴底与地面接触都没有丝毫声响,落脚时膝盖微屈,重心平稳转换。

高攀龙在官场浸淫多年,对江湖传闻也有所了解。华山派轻功讲究“提气踏雪”,易华伟此刻的步伐与传闻中的描述完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