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会儿后,席端攀出声了:“王院长,我是商人,如果在大船和小船之间做选择,我会选择大船,理由就一个,安全,一个安全胜过所有。”

“我和席顾问是同样的选择,但我与席先生的理由不一样,大船到东非一带的确不太合适,至少在净利上达不到既有的期望。

但到西非、欧洲呢?航线越远,所收获的利润也越高,这是小船去不了的,东非一带选小船,西非、欧洲、北美选大船。”

“杨司首的想法是对的,这个得看航线,不过我觉得一个商队最好的是大小船都要有,

例如大船从月港出发到亚丁湾,然后在亚丁湾用小船分装南下、北上或者去红海,速度更快,因为这可以沿着海岸线走。

反之从各地的货物可以到亚丁湾集中装到大船返回大明,因为从亚丁湾到大明要横跨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大船更稳妥、安全。

或者说商人依旧是小船,朝廷组建一个负责大船的部司,负责横跨大洋的中转,合作分工。”

席端攀、杨青云、洪正业三人发表了看法。

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待问题也是不同的。

席端攀是纯粹的商人,选择稳妥是最好的。

杨青云是负责大明供销社的,半商半官,负责的是对商事上的查漏补缺,要搞定商人想不到、搞不定的事情,所以他的理由是远洋。

因为一旦东非开始饱和了,那么已经推起来的手工产业怎么办?只有重新开拓市场。

而洪正业则是负责整个海贸的,海贸是大明商业的一部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朝廷税收来源最大的一块,所以要做的是整体协调、收益最大化。

听着三人的发言,王徵满意的点了点头,轻轻的说了一句话,让已经接受了现实的三人呼吸再次急促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