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位宋姓官员接旨退下后,朝堂之上的气氛并没有因此而轻松下来,反而更加凝重了。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纷纷上报各种关于朝纲的事情。
有的官员忧心忡忡地说道:“陛下,如今地方水患成灾,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不堪,急需朝廷拨银赈灾啊!”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和对灾情的担忧。
紧接着,另一位官员也站出来说道:“陛下,边疆战事吃紧,我军兵力和粮草都严重不足,若不及时补充,恐怕难以抵御外敌啊!”他的话语让朝堂上的气氛愈发紧张起来。
皇帝坐在龙椅上,面色凝重,眉头紧紧地皱着,认真倾听着众人的话语。他深知这些问题的严重性,每一个都关乎着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福祉。
就在这时,一位年轻的大臣挺身而出,他步伐稳健地走到朝堂中央,拱手向皇帝行礼后,朗声道:“陛下,关于地方水患之事,臣有一愚见。”
那名大臣说完后,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等待皇上的回应。然而,皇上却毫无动静,只是面无表情地坐着,让人难以捉摸他的想法。
见圣上没有发话,那名大臣稍稍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继续说下去:“依微臣之见,除了拨银赈灾之外,还可以派遣治水能臣前往灾区,实地考察灾情,制定合理的治水方案,修缮堤坝,从根本上解决水患问题。”
皇帝听了,微微点了点头,似乎对这个提议有些兴趣。然而,就在这时,一位老臣突然站出来反驳道:“派遣能臣固然是好,但是如今国库并不充裕,拨银赈灾已经让国库吃紧,哪里还有多余的钱财去做这些呢?”
面对老臣的质疑,那名年轻大臣并没有丝毫慌张,他镇定自若地回答道:“老大人所言极是,然而水患不除,日后恐怕会酿成更大的祸患,到时候所耗费的钱财恐怕会更多。微臣认为,可以先从各地闲置的官银中调配一部分出来,再号召地方富商捐款,如此一来,资金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而且,派遣治水能臣前往灾区,不仅能够解决当下的水患问题,还能为朝廷培养人才,从长远来看,这绝对是利大于弊的。”
老臣刚刚张开嘴巴,准备继续反驳的时候,突然有一位大臣快步走出队列,打断了他的话语。这位大臣显然有更为重要的事情需要向皇帝禀报,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打断了老臣的发言。
那位老臣虽然心中极度不满,但在这种场合下也无法再继续争辩下去,只能满脸不甘地退回了自己的行列之中。
紧接着,那位新站出来的朝臣向皇帝行礼后,高声说道:“陛下,边疆战事虽然已经由宇国接手,但宇国不辞辛劳,跨越千山万水,只为了那片寒冷荒芜的冻土之地,实在让人觉得他们可能别有用心。如果宇国和宁国真的是真心诚意地欢迎大宋回归,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然而,如果他们并非如此,我认为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确保自身的安全。”
他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依微臣之见,桃源之地乃是大宋的重要边疆,应该派遣朝堂重臣率领军队前往镇守。而且,如今宁国不仅兵力短缺,还遭受着旱灾和水患的困扰,其军事力量已经大不如前。因此,对于我们来说,解决兵马之事已经迫在眉睫。”
这位朝臣略微思考了一下,继续说道:“微臣建议,可以从内地其他各藩王的驻军处抽调一部分兵力,支援桃源边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避免宇国在边疆地区一家独大,还能够增强我们的防御力量。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民间招募新兵,以补充兵力的不足。”
随后那名大臣又看了眼皇上,眼神交汇的瞬间,他似乎从皇上的眼中读到了一些信息。紧接着,他不着痕迹地将目光移向坐在龙椅之下的桃源王,那是一个看似不起眼却又让人无法忽视的存在。
大臣稍稍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至于粮草方面,我们可以与桃源藩王以及周边国郡商议,与周边产粮地区进行贸易往来。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缓解当前的粮草压力,还可以促进地区间的经济交流。此外,我们甚至可以考虑用朝廷的绫罗绸缎、瓷器等物品来交换粮食,这样既能满足各方需求,又能推动贸易发展。”
朝堂之上,众人的争论愈发激烈,各种观点和建议如潮水般涌来。皇帝端坐在龙椅上,他静静地聆听着各方的意见,心中也在不断地权衡利弊。面对这内忧外患的局面,他深知每一个决策都至关重要,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
然而,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时,似乎所有人都忘记了那个坐在龙椅之下的桃源王。他一直沉默不语,宛如一座山岳般沉稳,让人难以窥视其内心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