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妥协通常表现为权臣尊重并保护天皇必要权力的行使,而对于权臣在人事任免等关键议题上的意见,天皇通常会予以采纳,从而尊重权臣的行政权。
因此,源义朝的提议若放在以往,后白河天皇多半会同意,毕竟身为天皇,官员的任命对他而言影响不大,即便采纳权臣的建议也无妨。
然而,如今后白河天皇看到了借助大宋提督幸子伯爵的到来增强皇权的契机,便故意在此事上否决了源义朝的任职要求。
源义朝身为老练的政坛人物,自然洞悉对方的意图。于是,他也针锋相对,故意在幸子面前提出此事,意在当面验证幸子究竟是支持天皇,还是支持他们这些权臣。
未曾料到,他提出后竟遭到幸子的训斥,指责他僭越。从常理来看,的确如此:后白河天皇身为皇帝,而源义朝再显赫,终究只是大臣,皇帝不同意的事,岂能强求?
然而,这无疑是当面羞辱源义朝,令他难以忍受。他当然不敢对幸子发泄怒火,因为他明白此事错不在幸子,而在天皇的不识时务,未能认清权臣的势力。他暗自握紧拳头,目光如炬地盯着后白河,眼中杀意尽显。
一旁的赵桓饶有兴致地目睹这一切,捕捉到源义朝表情的变化,便添油加醋道:“幸子所言极是,在我们大宋,若有人如此不敬君王,那可是重罪,抗旨不遵者,必遭斩首。”
几句话说得源义朝面红耳赤,惶恐不安地连声解释。赵桓却摆手笑道:“在大和国,我们的天皇最为仁慈,性格温和,即便有人指着他的鼻子骂,他多半也不会有何反应。所以,你大可放心行事,天底下除了老天,就数你最大。”
源义朝听罢,哑口无言,不知赵桓是在讥讽他还是夸赞他,话语中褒贬兼具。
后白河天皇却听出了赵桓话中支持他的意味,心中大喜,昂首对源义朝说道:“没错,此事已定,无需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