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千余年的时间里,"百越"当地的百姓们虽是多次试图推翻中原王朝的统治,但均以失败告终,隋炀帝甚至还曾派遣大军荡平"百越"地区的割据政权,重新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强调中原王朝对此地的统治正朔。
不过随着唐王朝势弱,在各地拥兵自重的节度使们纷纷展露野心,试图角逐天子之位,而彼时担任静海军节度使的刘?便在统一岭南之后登基称帝,并将彼时已经有了"安南"之称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纳入了南汉的疆域。
但因为南汉官员对安南当地百姓采取高压统治,安南本地贵族吴权很快便揭竿起义,趁乱割据交州,自立为节度使。
自此,安南国便正式成为割据政权,与中原王朝彼此对峙。
而在本朝永乐年间,彼时安南王室绝嗣,各地拥兵自重的将校们纷纷起兵叛乱,战火甚至蔓延到了云南和广西等边境地区。
为了永远后患,也为了"开疆扩土",成祖朱棣遂派遣成国公朱能和英国公张辅为帅,会同西平侯沐晟讨伐安南。
在大明王师势如破竹的攻势下,仅仅一年不到的时间,在安南各地拥兵自重的将校们便是望风而降,成祖也将安南国改为"交趾布政司",由中枢朝廷直接统治,并在当地设置驻军。
凭借着这"灭国之功",西平侯沐晟也顺利晋升为"黔国公"。
只是好景不长,因为朝廷在安南的驻军时常与当地的贵族们发生分歧,惹得不明真相的百姓们渐渐萌生了反抗之心,使得朝廷治理安南的成本越来越高。
为此,在彼时内阁首辅杨士奇的建议下,朝廷最终选择于"交趾布政司"撤军,默认了安南恢复之前的独立状态。
几年之后,军阀混战的安南趋于一统,其最终胜利者黎利登基称帝,开创黎朝,并在正统年间派遣大臣出使大明,接受大明册封为"安南国王"。
自此,黎氏便作为安南国合法的统治者而存在,足足传承了百余年时间,直到嘉靖年间的莫登庸篡权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