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战争不是一加一这么简单,双方的真正实力对比也不是谁的国力比谁强就注定胜利的。要不然大家坐下来比一比资源就行了,国力弱的直接投降,国力强的直接就成为胜利者即可,何必还要爆发战争呢?
大明虽强,可大明的问题却也有许多。
因为全球小冰河气候的缘故,大明在之前遭遇了多年的天灾,再加上当时崇祯皇帝的一番瞎折腾,又使得大明内部出现了巨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财政和各地的叛乱,两者把大明直接拖向了深渊,再加上崇祯皇帝又非真正明君,手里握着大量筹码却打了一手臭牌,还有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在后面扯后腿,大明情况实在堪忧。
假如不是朱慎锥横空出世,现在的大明早就没了,崇祯皇帝朱由检也早就在皇宫北边的煤山用一条绳索把自己吊在那颗歪脖子树上了却了性命,怎么可能还居住在宫中活的好好呢?
朱慎锥入京后软禁了皇帝,先以监国之名掌控朝政,然后开始拨乱反正,重整河山。
花了几年的时间,朱慎锥先用兵挡住了辽东的建奴,然后逐一解决了大明流寇的问题,同时也用开边贸和外贸的方式缓解了大明的财政。可这些仅仅只是治标不治本,朱慎锥清楚的知道辽东的建奴一日没有彻底解决,大明的财政根本情况不扭转,所有展现出来的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为此,朱慎锥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这个改革同当年张居正的改革不同,朱慎锥并没有大刀阔斧地进行,而是用另一种方式缓缓图之。
当一个人沉疴已久的时候,这时候下重药非但不能把人治好,反而会把人治死。大明的问题就是如此,这不是一年两年中造成的,而是这两百多年中累积导致的,而且文官集团已在大明政体中根深蒂固,哪怕皇帝也不可能直接改变这个情况。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朱慎锥的改革都是针对性的,而且所使用的手段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也并非激烈。重新扶持起勋贵,掌控住军权,以京察改变吏治,再拉拢士绅集团和新兴的商人集团,以利益来分化瓦解他们对文官集团的背后支持,同时进行军制的变革,再加上之后所发生的一些事件中朱慎锥更毫不手软果断出击,如此才一步步改变了大明之前的困境。
眼下大明已渐渐从泥潭中走了出来,整个国家也隐隐有了中兴的气象。但这还不够,主要问题就在于辽东的敌人依旧存在,一日不解决建奴,大明依旧要面临外敌的威胁,朱慎锥绝对不能熟视无睹。
对于建奴问题,这些年朱慎锥一直采取最初孙承宗在辽东的政策,以守为攻稳扎稳打,同时对建奴进行军事和经济上的双重封锁,此外他还命令在蒙古的腾格尔兄弟向北和向东进攻,一步步把漠北和东部察哈尔区域揽入其中,从而消除瓦解蒙古各部对大清的联盟。
现在蒙古那边的进展颇为顺利,腾格尔领兵向北,进攻漠北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