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三圣临朝

就在此时,宦官已经走到了殿门口,尖着嗓子宣布道:

“上朝!”

“宫里到底发生了什么?陛下恐怕怎么了?”三位文臣好奇心快要爆炸了。

张亮嘴角一勾,不搭理他们,信步向前。

“走了走了,上朝了。”

文武百官已经各自陈列就位,在宦官的指示下排成两列鱼贯上殿。

三位老八卦也只能立刻闭嘴,低着头迅速站回自己的位置,一边跟着队伍慢腾腾往殿上挪,一边悄悄抬头剜一眼前面那“不谈还撩”的张亮,心里骂一句:

你特么是人?下面没有的家伙,怎么不和那些宦官站一排?

…………

大朝会开启,气氛肃穆。

在京官员咸集太极殿,鱼贯而入。

五品以上的官员在前,在各自的位置坐定。

而品级低下的芝麻小官则只能远远地站在靠门口一侧,一边沐浴皇恩温暖,一边吹着西北风。

所有官员各就其位,毕恭毕敬地低着头。

按照惯例,在百官就席以后,皇帝才从殿后上前入殿。

当大领导,就是要讲求排场。

落座前须由宫女用五明扇遮住龙体,遮蔽座下官员的视线,非礼勿视。

但是在永庆大帝时期,规矩又不一样了。

皇帝陛下体恤臣下,为了不让大家久等,特恩准诸位在皇帝本人落座以后再上朝。

当然了,对于陛下的美意,能混到帝国中枢的诸君自然是不会情商低到就这么慨然受之的。

百官必须提前在外面等着,等皇帝陛下在宦官的搀扶下缓缓于龙榻落座以后,才可上殿。

这就让上朝的流程反而比以往更繁琐、更折磨人了,官员们在私底下也颇有怨言。

然而,当陛下因为身体原因,已经连续一两个月没有开朝会以后,大家又不免记挂起了这个重大的仪式。

怕他乱来,又怕他不来。

官员心中忍不住打鼓,陛下身体到底怎么样了,还掌握着大权吗?

还是说,大权已经旁落到……不是,回到了“另一位”陛下手中呢?

抑或是“殿下”?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关乎国本的问题。

尤其当北方一个和三位圣人一脉相承的强敌虎视眈眈的当口。

这将直接决定未来唐、明争霸的走向。

到底是永庆皇帝的怀柔,太上皇陛下的凌厉,还是摄政殿下的心机呢?

有一点政治敏感性的人都知道,这个谜底,将会在此次时隔多月的盛会中揭晓——

谁主持,谁就将主导未来的朝堂。

只是在宦官宣布朝会正式开始之前,官员必须低头,不得提前一窥龙颜。

不仅仅是八卦的刘洎、张行成、高季辅三位文臣。

可以说,在场的百官、不论品秩高低,都对这个重大问题的答案望眼欲穿。

可是,不行。

必须要忍耐,不可因好奇而铸成大错。

快了快了,快开始了……

“诸位爱卿,请平身吧。”

龙榻的方向上,传来一个温和而有些虚弱的声音。

这声音是皇帝陛下,陛下的身体和权力都一齐恢复了么……群臣心中飞速地闪过这个念头,觉得事情不过如此,一切照旧。

照旧好啊,起码稳定,你们老李家每换一次话事人,哪次不是搞得天下动荡……群臣忍不住心里吐槽,放松地抬起头。

可这一抬头,让他们都愣了愣。

龙榻上坐的是皇帝没错。

可是,在皇帝李承乾的左手边,还摆着另一张龙榻,规格略低一等。

上面坐着的,正是皇太弟李治!

这特殊的座位布局,不禁勾起了大臣们的一些回忆。

“那位殿下”监国的时候,是在去年还是前年来着?

这是让“这位殿下”,也来提前参政议政了?

然而这还没完。

在皇帝龙榻的背后,更高的地方。

还摆着另一架龙榻,坐着另一个能勾起许多人无数回忆的身影。

太上皇李世民陛下……

李承乾登基以后,老太上皇不是没有干涉过朝政,也不是没有在大朝会上坐过这个位置。

不过太上皇干政都是在“密会”这类非正式场合,而在朝会坐C位时,又都是以新年、中秋等礼仪性质的朝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