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体制改革

所以在全运会来临之时,他们这些地方的足协对球员的话语权也不是一般的强。

但是苏学晏认为,这些青年球员正处在涨球的关键时刻,而全运会的比赛强度,对于这些征战过世青赛的队员来说,简直就是过家家水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荒废几个月去踢这种没质量的比赛,完全是浪费球员的潜力。

但是全运会一方面既是各省足协比拼政绩的平台,也是青训的兜底机制。

在全运会上博得一个名次,几乎等同于给运动员博得一个未来,毕竟职业足球的淘汰机制相当残酷。

何羡这一代人中,中国有接近20万的青训注册球员,但是其中真正能够走上职业足球道路的,说是万里挑一也不为过。

当年和苏郁一起集训备战亚青赛的队员里,已经有退役出去送外卖的了。

这种让足协和球员两难的局面,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苏学晏长期在国内奔波,正是在足协和球员中斡旋,对于苏学晏来说,他这么累死累活的奔波,不光是为了签约和运作自己看中的几个球员,更是在探寻中国足球深刻改革的路径。

中国老一派足球人对中国足球有着朴素的感情和愿望,他们几乎不求回报地无私扎根青训,操持球队。

但是面对进入新一个改革时期的中国足球,他们能够提出的方法已经相当有限了。

从14年的金元时期到如今,中国足球历经10年改革,所谓职业化更是从新世纪伊始就开始了,但是实际上,却始终没能摆脱早前体工队的运营模式。

在中国已经积蕴起如此庞大的青训储备时,市场化的球员流通却始终没能完全成型,各省足协对其名下的注册球员几乎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而这正是需要中国新一代足球人去破解的难题。

长阳竞技如今的经理林禹先,江宁天元的主席邹和志,鹏城青联的主席周言,还有以经纪人入局的苏学晏,等等这些人都在积极探索着中国足球体制改革的路径。

一国足球从来都不只是场上11人的所呈现的场面,他们只是结果,不是原因。

这项运动背后牵扯着复杂广泛的体制机制,社会联系以及商业游戏。

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是中国足球又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