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罢,他转身看向信使,神色凝重地吩咐:“你即刻返回,告知郑朝宗,密切留意长安周边的动静,一旦发现宋军援军的踪迹,务必第一时间来报。
另外,让他继续稳固围城防线,切不可有丝毫懈怠。
我这边也会做好围点打援的准备,给宋军来个迎头痛击。”
信使领命,随后快步走出营帐,飞身上马,向着长安方向疾驰而去。
苏允则站在营帐门口,久久凝视着长安的方向,脑海中不断推演着即将到来的与宋军援军的大战。
平子澄快步进入帅帐之中,平日里波澜不惊的脸上亦是带着些许惊色。
苏允顿时心中一凛:“清澜,发生什么大事了?”
平子澄亦是神色凛然道:“先生,宋廷剧变!”
平子澄将赵煦联合范纯仁在朝会上强撤帘的事情完整描述了一遍,甚至将赵煦的具体操作也一起描述了一遍。
苏允听完神色变得有些赞赏起来,但神色亦是有些遗憾。
平子澄当然不知道苏允这会儿内心所想。
这会儿苏允想的是:
其实若是赵煦是个长命君主,那他也不用来造反了,毕竟这赵煦是真的有能耐,这一次可不是历史上那高太后自己年迈死去,赵煦顺理成章的亲政,而是他亲自将高太后给拉下来的。
而这操作更是绝地大反击,直接将殿前司以及范纯仁都给拉进去,完成了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逆转!
而之后狂风骤雨一般将后党清除出朝堂,又快速稳固住自己的权力,这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少年来说,实在是了不起!
不过随后苏允又是摇头。
这么想其实还是不对,无论赵煦能活多久都是没有意义的,宋朝的官制、军队从一开始便是出于维护宋廷的权力而设置的。
就算是赵煦有能耐,但若无天纵之才,亦是难以突破赵家人的窠臼,依然难以应对金国的崛起,乃至于之后的蒙古人。
所以,这天下还是交予自己来拯救吧。
苏允放下这些遐想,看向平子澄道:“咱们布置的人可否已经上去了?”
平子澄赶紧屏退左右,随后低声道:“倪咏志被授为枢密院都承旨枢密院首席事务官,负责军政机要文书传递、协调内外,常参与军事决策。直接对接枢密使,掌握军情机密,替赵煦把控枢密院;
薛嘉怡被授为三司判官分管三司具体事务,实际操控财政收支、赋税政策。
尹之贤被授为首都开封府推官,主管开封府的司法、行政副手,审理要案、管理京畿事务。
还有几人被授为御史,以及走马承受,尽皆受到重用!”
苏允闻言露出笑容,点头道:“很好,保护好他们,程夫子啊,果然是咱们的好帮手。”
平子澄目光中泛起钦佩之色,压低声音道:“先生三年前便预见朝堂变局,让二十余名苏门学子改投程门。
如今看来,这步暗棋才是关键。
倪咏志能在枢密院站稳脚跟,全赖程颐‘理学正统’的举荐;薛嘉怡在三司推行新策,亦有程门清议造势。”
他从袖中抽出一卷密报,烛火映得字迹忽明忽暗:“最妙的是尹之贤,本是先生亲授的兵法弟子,却借程颢‘格物致知’之名考入开封府。
上月审理禁军贪腐案时,正是他将文彦博私调粮草的折子压了十日——否则长安援军早该到了。”
苏允抚掌而笑,案上军事地图被震得轻颤:“程夫子以为收的是求道书生,却不知棋盘上早落了我们的子。”
他忽然敛去笑意,指尖点在长安标记上,“但文彦博老而弥坚,若不是提前截断渭河粮道,单凭这些暗桩还掀不起风浪。”
平子澄躬身道:“先生当年夜观星象,断言‘西北将有异动’,便开始布局。
如今看来,静塞军围城、宋廷易主,竟全在您推演之中。”
帐外传来更夫梆子声,苏允望着摇曳的烛火,目光穿透营帐望向长安方向:“赵煦这少年虽有雷霆手段,终究困在祖宗成法里。
不过是大势使然——若不革新军制,纵有十个文彦博守长安,也挡不住金戈铁马。”
平子澄正欲回话,忽有暗卫疾步而入,呈上染血密信。
苏允展开瞬间,眼中闪过寒芒:“折家军改道子午谷了……告诉郑朝宗,把獠牙收一收——咱们要的不是歼灭,是放饵。”
夜风卷着硝烟灌进帐中,平子澄望着苏允在地图上重新标注的伏兵路线,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雨夜。
当时先生对着星图,将二十个名字写进程门拜师帖,墨迹未干便说:“十年后,这些名字会让大宋换个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