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众人也都知道,这并不是他的终点。
二十多岁的侯爵,还是一品武官,配上年轻的皇帝,大把的施展空间等着他。
再加上注定会封侯的小徐阁老,他们一门一王两公,甚至是三公都有可能。
徐闻也有了实职,朱瞻基还是觉得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这次平叛有徐闻在自己身边,他就感觉特别踏实。
所以徐闻直接入阁,为首辅,参赞军国大事。
杨士奇没有丝毫怨言,反而举双手赞成,甘愿帮老师打下手。
首辅这个位置看上去光鲜,但谁待谁知道,对于权力欲极强的人来说,是一种享受。
杨士奇当然也想要更高的职位,但是这短短时间的首辅当下来太累太忙,太需要政治手腕和施政能力。
他自认这两方面,比老师还差很多。
不如后退一步,在老师身边好好学习。
徐家此时可谓大明除朱家以外的第一世家。
群臣难得没有眼红的。
不管是徐闻的异姓王,还是徐华的武定侯,都是一刀一枪,实打实的功绩堆积起来的。
徐闻甚至还出现赏无可赏的情况,朱瞻基只能拼命给他加上各种虚衔。
有些臣子身后才能享受的荣誉,都放在了徐闻身上。
难怪朝中会有人调侃,现在徐闻就是活着的传奇,他一人便是半部大明史。
这么说倒也没啥问题,大明立国也才短短数十年,其中的大事徐闻经历一多半。
封赏完功臣后,朱瞻基改乐安州为武定,和徐华的爵位同名,可见对于这个童年玩伴的恩宠。
同时将数千附逆者,交于刑部牵头。
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司会审,定出罪责后,最后呈予宣德帝决定如何处理。
朱高煦父子被押送到北京后,被宗人府囚于皇城西安门内。
虽然不能杀他们,但是不妨碍朱瞻基亲自主持,编撰了一本《东征记》。
书中将朱高煦的所作所为,还有自己如何快速平定叛乱的事情,完全记录下来。
彻底把自己这位叔叔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